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院内中轴线上现存二门、大佛殿、东西配殿。大佛殿为金代遗构,余为后人在原址上改建。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之梁架结构简洁奇巧,柱头斗后尾出三跳华,上承六椽,作月梁造,下平缝下置方木承坐斗素枋及上平,巧妙地节省下一条四椽。大殿在建筑形制、结构与制作手法上具有典型的金代风格。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无考,可考之建年为元代,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地势较高,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有影壁、前院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地藏殿及后院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与禅堂。西侧为清建五谷神庙和奶奶庙。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战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间扩建,清代屡有修葺。至此,文庙已有殿、亭、祠、廊、池、桥、坊等建筑,布局基本完整,规模颇具。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个别建筑为清代所筑。
第六批国保,据记载,寺建于北魏,为北魏文成帝第四女诚信公主所建,故名公主寺。明弘治十六年重修,清代、民国期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大雄宝殿、过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所建。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韦陀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伽蓝殿、马王殿、财神殿、二郎殿,寺院东南隅有奶奶庙、戏台,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
第六批国保,创建于北齐,唐武则天时为远近闻名的禅宗道场,金代以前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属西台外九寺之一。秘密寺亦称秘魔岩。主体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藏经阁遗址。寺东1公里处有中庵,原有建筑已毁,石壁上现存雕像17尊,从中庵向东北上行2公里,有秘密寺最负盛名的龙洞。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清道光初年,1990年进行了修缮。现故居坐北朝南,一进两院,院内房屋均青砖通板瓦房,为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建筑。1901年11月8日(农历辛丑年9月2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这里。
地道战遗址1942年开凿,1947年形成现有规模。西河头村地道全长5千米,南、北、中3条主干线横贯东西,纵横交错的52条支线网络全村。其结构共分3层,上层有出入口、出击口、上下翻口、卡口等,地道与高房工事、祠堂等相互联通;中层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藏室;最下层是武器库、机要室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西河头人民和定襄武工队依托地道,多次展开了大规模的地道战,同日军和阎锡山反动军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宣和三年赐名正觉禅院,明代时属于五台山北台外九寺之一。原址位于滹沱河南岸旧城西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将正觉寺迁到现址。寺内仅存大雄宝殿,主体结构应为金代遗物。繁峙正觉寺大雄宝殿梁架结构和斗栱中仍保留着金代建筑的特点,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创建于唐,重建于宋,明清修葺。现存主体建筑文殊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整个寺院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约 3600平方米。寺内中轴线上现存文殊殿、南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和钟楼,另存石碑5通。原平惠济寺整体保存较为完整,文殊殿建筑形制独具匠心,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寺内现存的彩塑、木雕等文物,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创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重修,清代再经大规模改建,并由青庙改为黄庙。坐北向南,由中院及东西偏院组成,占地面积 15,725平方米。是五台山佛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局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阎家大院位于定襄县河边镇,是阎锡山(1883~1960年)的住所。始建于1913年,停工于1937年。东花园,由东西并排三座一进院落组成,是典型的晚清宫殿式建筑。都督府为东西一进二院,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于1937年9月23日至10月22日驻扎在南茹村,在此指挥平型关战斗,部署配合国民党军进行忻口战役,对在华北八路军战略部署进行调整等。旧址建于民国初期,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房屋80间,建筑面积119平方米,为典型的北方四合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