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保,为周代齐国的都城,西汉时又为齐王国都治,历时千余年。齐故城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地方,又名宫城。在其西北部存有一夯土台基,当地传称“桓公台”,是齐国的宫室建筑台基。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区,又名廓城。大量的手工作坊就分布于此。
即周代国都城遗址,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曲阜,为鲁国。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鲁国都城略呈方形,城墙周长11771米,始建于西周初年,是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建造的。前朝后市,左坛右社。宫城位于都城中心,周围宫墙。城内有十条交通干道,东西向、南北向各五条。南北向中间一条北起宫城,穿过东南门,直达雩坛,是城市的中轴线。
遗址南起上马村南,北至北坞古城,西起台神村,东至凤城。在晋国遗址范围内主要发现有古城遗址、铸铜遗址、祭祀遗址、盟誓遗址、宗庙建筑遗址和墓地。在晋国遗址范围内发现上马、下平望、东高三处古墓群,均属“邦墓”。另在遗址西南1.5公里发现的柳泉墓地,为晋公室墓区。
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遗址,也称“郢”都,是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方的第一大都会。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的列国都城之一。故城由春秋时期的郑国始建,韩灭郑后,即迁都于此,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39年。郑韩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中有一南北向隔城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政治中心,郑、韩两国的宫殿区、贵族府邸等都在西城集中分布。东城为经济中心,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和郑国贵族墓葬区等。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赵邯郸故城是战国时赵国都城的所在地,邯郸城是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城市之一。“邯郸”之名最早见于《春秋•穀梁传》,城先属卫国,后属晋国,三家分晋后属赵国。自公元前386年赵王敬侯迁都于此,到赵国被秦灭亡,历经八世,共159年,著名的历史故事“完壁归赵”、“胡眼服射”、“邯郸学步”、“将相和”、“围魏救赵”等就是发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这个时期。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后因秦朝灭亡(前206年),阿房宫并未完全建成。阿房宫遗址是秦始皇至秦二世时期拟在原战国、秦上林苑中营造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包括前殿基址以及周边分布的上林苑一至六号、好汉庙等夯土建筑基址。阿房宫遗址与西周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并称西安的四大遗址,是秦朝历史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国家第一次大统一和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
汉长安城遗址是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实物资料。汉长安城遗址本身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升华的产物,而且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艺术、建筑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汉长安城遗址中,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经济水平等。它对了解、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始建于西周初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定都,其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为国都,历4代共330多年,加上之前的东周,都城史有540多年。由于东周城被确定较晚,主要是东汉、北魏两代,习惯上仍称其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