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是研究甘肃宋元建筑承袭、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遗存。元代至正年间初建,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现存文庙大成殿,建筑面积176.26平方米,面阔五间17.28米,进深五间10.20米,高9.76米。该殿明间、次间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前后搭牵用四柱,山面为六架椽屋分心前后搭牵用六柱。室内四椽栿两端为下平槫,其上为平梁、上平槫,梁中树立侏儒柱,柱顶部施丁华抹颏栱,两侧用叉手,各槫下均施襻间,各襻间均施一朵十字隔架铺作。
始建于明代,一直沿用至今。现存仓廒共计9座,自南向北一字排列,建筑面积1981.53平方米。每座仓廒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其墙体为土坯砌筑,仓廒底层为木板结构,还有专门排泄雨水的设施,结构布局严谨,设计科学合理,对研究明清时代粮仓建筑形式及西北地区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等有较高价值。
明代地区学宫建筑的杰出代表。明洪武初年修建,嘉靖二十年建筑整体形成。静宁文庙建筑面积1256.8平方米,由中、西两条轴线构成,坐北向南,对称布局,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又名观河楼塔,始建于明代,清代修葺,为七级八角实心砖塔,塔体高29.96米。塔体形制为八面棱柱状,八棱八面,共分七级。相邻各面,一至三级上下交错开龛,龛内原有彩塑佛像,现已无存。塔座东西两壁原镶嵌有“光东阙”“定西戎”的砖制阳刻浮雕匾额,后因维修取下,收藏于永昌县博物馆。
祭祀西汉名将纪信的庙宇。纪信祠始建于金代,经明、清、民国多次维修扩建,现占地3500平方米,东西最宽23米,南北长152.2米,三门四进,包括南北中轴线建筑和轴线两侧的建筑,主要有木牌楼、砖雕门楼、五凤楼及钟鼓楼、西看楼、拜厅、献殿、大殿、寝宫等。
又称高总兵府,为清康熙年间凉州镇总兵高孟府邸。坐北向南,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式古建筑群。整个院落除第一进院落东西厢房无存外,其余建筑保存完整,是研究清代张掖政治、经济、军事、及其建筑文化的实物遗存。
东大寺是天祝县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清道光八年重建,道光二十年增建,现存鲁家堪布囊欠等15座单体建筑。建筑采用汉式建筑风格,并与藏传佛教坛城布局相结合,建筑布局及结构独特,兼具民居建筑特色。
始凿于元初。石窟深5.5米,宽3.1米,高3米,窟内正中为释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菩萨和侍者。四周刻有高16厘米,宽8厘米,排列整齐的佛龛,每个佛龛内分别刻有14厘米高的小石佛,共有1055尊,故名千佛洞。
第八批国保,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
第八批国保,俗名佛洞庙。山上突出巨石一方,长宽高各20米,体积近8000余立方米,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洞前寺宇两进院落为明清建筑,规模不大,有山门、厢房、配殿、献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则成为寺后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