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三级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7月,主体建筑为仿汉代风格建筑,以中轴线上重檐歇山式大殿为核心,东南两侧厢房对称拱卫布局。馆藏文物1.6万余件,有“世界第二长”的剑齿象牙,有被誉为“亚洲第一斧”的早期人类使用的手斧,有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石器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美青铜器、瓷器、玉器、字画等。
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是拥有钢琴届“劳斯莱斯”之称的施坦威最多的博物馆,钢琴博物馆展厅面积2300平方米,按不同类型和风格对钢琴的文化和历史做了全景展示。收藏了世界名琴300余台,其中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施坦威品牌70余台,该馆镇馆之宝为一千万的1864年的9尺施坦威黄金大钢琴。
国家三级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是我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我国以南方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物藏品一万余件套,现辟有《多彩民族》等七个展厅。先后被命名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国家三级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湖北省地矿局矿石、岩石、化石标本陈列室,1957年正式开馆。现有藏品18000余件,其中的湖北郧县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灯影恰尼虫化石,天外来客光化铁陨石,铁化木,铲齿象化石,剑齿虎头骨化石等在全国较有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灯影恰尼虫”化石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块古动物化石之一,也是全球唯一的一块“恰尼虫”实体化石;而出自该省郧县的四具恐龙化石骨架和众多的恐龙蛋化石,则再现了中生代恐龙世界的兴盛和衰亡。
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及“二七惨案”,在林祥谦、施洋等39位烈士牺牲的江岸地区修建的,1963年对外开放。1987年新馆建成开放。馆内的陈列厅分为七个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二七”革命斗争的全过程;陈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字、文章、画作,以及“二七”发源地继承和发扬“二七”传统、再创新业绩的各个时期的英模事迹。
博物馆占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四个展厅共1400平方米,馆藏文物近万余件。二楼两个展厅:按“邾城曙光”、“商风楚韵”、“旧州新洲”、“鱼米之乡”(含魏文伯古字画)等五个部分的内容,2020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
依托八七会议旧址而建,是1920年英国人建造的一排西式公寓(时称“怡和新房”)的一部分。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央召开的所有会议中,八七会议是惟一一次在历史转折的危机关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短短一天的时间,解决了挽救党、挽救革命的重要会议。会议坚决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即源于此。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57号,属纪念性博物馆,隶属武汉市文化局。每周三闭馆一天。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管辖区内设立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1937年9月,中共中央派董必武到武汉筹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10月,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汉口安仁里一号成立。
济源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2009年5月对社会免费开放,是济源市唯一一家国有文物收藏、保存、展示、宣传、研究和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建筑面积377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400平方米,库房面积12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丰富,藏品15000余件(套),珍贵文物3400余件(套),尤以汉代釉陶明器最具地方特色。济源市博物馆自对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年平均开放时间在300天以上,现展厅设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三大板块,共计4个展厅面向大众免费开放。
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一家从事民俗博物收藏、保护、展出、复制及承办、协办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艺术界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苑,2009年6月经河南省文物局(豫文物博[2009]17号)批准成立。收藏有历代墓志铭碑刻、汉代画像砖、古陶瓷器、古代建筑构件、古家具、农耕文化物件、石刻、名人字画等万余件。
周口关帝庙民俗博物馆依托国保单位周口关帝庙而设立,位于周口市富强街,座北面南,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扩建、重修,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全部落成,历时159年。是全国关帝庙建筑中规模较大,石雕、木雕雕刻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庙内环境清幽,殿堂秀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固始县博物馆位于信阳市固始县城南新区蓼城大道西侧,于2006年5月奠基兴建,2008年底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建筑面积3464平方米,馆内藏品涵盖青铜器、玉器、石器、陶瓷器、书画等多种门类。馆藏一级文物郢爰是目前中国流通最早的黄金货币,在古代货币中,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