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县黄洞乡纣王殿村,列为“全国传统古村落”,曾获得河南省首期”水美乡村”称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是它的特色。它雄踞着淇县最高峰三县垴,登高俯望,藏在群山怀抱的纣王殿村如诗如画。三千年前纣王在此屯兵,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跟纣王有关,故名纣王殿。
北朱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境内.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北朱村的传统民居大都为明清建筑,是研究中原民居演变的“活化石”。北朱村周边拥有北朱村民居、商周墓葬群、早商府城遗址、焦作许衡墓、焦作影视城、焦作李嶷墓碑、焦作怪坡园等景点景区
一斗水村位于焦作市东北四十多公里的修武县云台山镇,云台山茱萸峰景点向北五公里的太行深山区,这里是河南省与山西省以及辉县,修武,陵川三个县的交界处,这里海拔1100多米,全村有3个自然村,55户、211口人,因村西北处有一水泉,泉眼是一天然形成的巨石,全口大小如斗,一年四季清泉不断,所以这个村就被命名为“一斗水村”。
东岭后村也是豫北平原进出太行山区的必经通道,千年古道、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便是从东岭后村穿村而过。据了解,这里曾是豫晋通衢的驿站,为两省之间往来的商客提供服务。因来往商客较多,久而久之,这里由驿站逐渐形成村落。目前,村中现存有嘉庆年间的古戏楼、古庙,以及咸丰年间立的禁赌碑,明清古民居40余座。
平顶窑村传统民居位于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窑村。年代为清。平顶窑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清一色的石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半山腰。平顶窑村所建房屋,极少用砖瓦起脊,大都是用水泥沙石铺顶的平顶石屋。由于村子依半山腰而建,房子与房子之间、路与路之间全部是青石铺的台阶或是自然的陡坡连接在一起。
双庙村,因村顶上的佛爷庙和下面的菩萨庙两座庙宇而得名。始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太行深处一座典型的石头村落,整座村子的建筑用石头建成,石头垒的墙、石板筑的房顶,还有石桌、石凳以及连接各个民居的青石步道等。
九渡村位于焦作市西部太行山区沁阳市常平乡东北部,村名源于丹河岸边的第九个渡口,是保存完好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据专家考证,九渡村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人居住,兴盛于于明末清初。
渑池县赵沟古村位于渑池县北部段村乡境内,古村于唐末建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古民居建筑独特,现保存明清时期完整的四合院22座,石头巷2000余米,千年古槐4棵,古庙、古祠堂、古戏楼各一座,古井一眼,有汤河一条穿村而过。由于地处深山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保存完好。且山清水秀,森林覆盖面积达90%以上。
赵坡头村村落建始建年代在元代以前。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大约1523年,由赵氏三兄弟之一赵志君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由于村落建于山坡头上,又是赵氏族人建村,因而得名赵坡头村。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居多,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6套。这里的三合院、四合院因地形、地势占地100~200平方米左右不等,呈长方形,四周由上房、厢房、门房等围成,青砖铺地。
南沟村,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杜店村,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朱阳关镇,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石佛村位于义马市区的东南角,为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