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房里的展览,今天开展啦!由河南博物院与华为共同举办的《取色古今 豫见山河》影展&画展于今天在河南博物院主展厅二楼阳光房启幕。展览上展出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数字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共52件。
“大道攸归——五凉文化展”由甘肃省博物馆联合新疆、青海、陕西、宁夏、山西、四川7省(自治区)22家文博单位共同推出,该展览成功入选2022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第一站在武威市博物馆展出。五凉文化展分为“河西崛起”“五凉更迭”“交融会通”“赓续华章”四个部分,运用多手段、多角度、多维度,以物证史、以图讲史,讲述五凉背景下焦点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让文物“活”起来。展览共展出文物193件(组),其中我馆展出文物40件(组),用考古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掀开“五凉”神秘面纱。
“海上客次——徐悲鸿收藏海派绘画展”,是“大师眼中的大师”徐悲鸿收藏系列展的第三展,共将展出40余幅徐悲鸿收藏的海派珍品。从海派先驱吴友如主笔的《点石斋画报》,到 “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伯年的人物画作品;从海派巨擘吴昌硕的花卉扇面,再到汪亚尘、张聿光等海派后期画家的代表作品,是我馆馆藏海派佳作的首次集合汇聚,它们将一同钩沉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海上画坛,同时,带领观众进一步深入大师徐悲鸿浩瀚的收藏世界。
本次展览以传统民居厅堂、书斋、内室、后花园为空间布局。本次展览分成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历程、大雅之堂、风雅之斋、和美之室、欢乐之园等五个部分展示200余件(套)异彩纷呈的木作及相关文物,从宗族、文人、女子、儿童等角度呈现前人不同的人生向往。我们期许能以史鉴今,从古人的诸多智慧中找到精神食粮,弘扬优良家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社会文明风尚形成添砖加瓦,为“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建设注入文化活力。
德清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因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本次展览由当涂博物馆与德清博物馆联合主办。
扇面是中国传统书画的形式之一。有书画的扇子叫“成扇”,为了方便收藏和鉴赏,所以去掉扇骨,装裱成册成扇面,根据扇面形状可分为团扇和折扇。从魏晋开始古人就将扇面与书画艺术相结合了,隋唐时扇面书画逐渐流行,到了宋代,形成了独立的扇面书画艺术,明中期折扇书画走向兴盛,清代更是扇面书画发展的全盛时期。
2023年是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先生成长于文化昌盛的齐鲁大地,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代负笈南下,得黄宾虹、潘天寿、诸闻韵、俞剑华等名师指导。在一生的艺术实践中,于希宁先生勤奋执著,兼容并蓄,既继承传统又敢于创新,诗、书、画、印俱佳,是我国现当代卓越的花鸟画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专题展分为“前言”、“革命老人王定国”、“红色历程”、“重走长征路”、“新的长征”、“老学丹青写丹心”六个展区,以王定国的个人经历和时间顺序为叙事线索,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展现了她一心向党、傲风斗雪的传奇人生和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崇高境界,真实生动地还原了王老初心不改,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一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是一个美誉度超高的字眼,它荣膺十二生肖之列,不仅与人类的现实生命、未来愿景紧密关联,还被传说为月神之属,且兼具吐春开物、丰衣足食等吉祥意蕴。唐代诗人蒋防《白兔赋》赞其“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诸般美德与智慧,神奇、超凡的精灵化身,已源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
公历2023年,中国农历癸卯年,也是十二生肖轮流值岁中的 兔年。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以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各地近50家文博机构众筹教百幅主题与兔相关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图片为主线,分为有兔爰爰——迷踪在旷野;玉兔怀仁——千古寄明月;嫦娥奔月——霜晖映凡尘三个篇章。
邮票诞生于1840年,被称为“国家名片”,是时代的印记。它通历史、见天地,浓缩古今文化、展现历史变迁,记录了人类创造的辉煌文明。中国邮票的发展历程曲折,但不管是清代邮票的皇权至上、民国邮票的循规蹈矩,还是解放区邮票的朴实无华等,它们都记录了时代的发展面貌,铭刻着国家民族的前进足迹。
本次展览分为“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四个部分展示超过四百件闽台艺术作品,从戏曲、民艺及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美术等不同的方面,通过闽台艺术这一独特载体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思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