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石器时代经东周至汉代的遗址。1987年5月,在西水坡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6400多年,其中龙的形象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龙形象,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
文集遗址命名叫做叶县常村镇文集遗址,简称为文集遗址,位于叶县常村镇文集自然村西南地。遗址大体处于澧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为60万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里桥遗址是目前豫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处二里头文化遗存。遗址出土有大量遗物,其中所出土白陶爵、石钺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是不可多得的工艺品,弥足珍贵。八里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晚期夏文化分封制以及探讨“少康之子曲烈”的封地“曾”都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南洼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2004至2006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五次对其发掘,出土灰坑、墓葬和文化层堆积等文化遗物。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揭露遗址面积3000余平方米,夏商大型城址方面的又一重大发现,对我们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和国家起源意义重大。对于探讨夏商历史、夏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早期文化更替及中国早期城池建设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顿故城又名“鬼修城”,位于河南省项城市西郊,是一处大型的历史文物群。含有南顿夏商时代遗址、南顿故城遗址、南顿故城现存城墙、南顿故城古墓群、光武台遗址、光武庙等建筑历史遗迹和文物。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柘城孟庄遗址位于柘城县岗王镇孟庄村北,柘(城)太(康)公路通过将遗址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原为古心闷寺基址,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10米。1977年发掘,发现房基9座、陶窖1座、墓葬7座,出土有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卜骨龟甲等,并发现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遗迹。该遗址属商代前期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
商周至汉代的古遗址。遗址之上有一座明代建筑风格的重檐八角阁楼——文昌阁,因其以琉璃瓦盖顶,当地人世称“琉璃阁”,故该遗址取名为“琉璃阁遗址”。2013年5月,为国务院核准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邘国故城是商代、周代、汉代时期城址。现从地面上仅能看到其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其余城垣均夷为平地。古邘城西北角有一高台,面积约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传姜子牙曾在此钓鱼,故曰"钓鱼台"。从仅残存的城墙看,夯土层为战国时期,可能是战国时期古邘国的卫星城或为统治阶级单独居住的地方。
西周至战国时期遗址。蒋国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300至500米,总面积85万平方米。201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中,出土西周时期的铜锛、铜镞、陶豆、骨簪、骨针等遗物。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周和明清时期相互叠压的两个城址,为研究周代的都城分封与设立及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城市发展文化的延续,也是郑东新区未来旅游经济、人文投资环境的重要资源。
周代时期的古城,面积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卫国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商代时期就有了。到战国时期,因卫都在濮水之阳而更名濮阳。1986年12月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