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国故城遗址是周代邾国都城遗址,建于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共延续1100余年之久。故城总体近似长方形,周长约9200米,东西横宽2530米,南北纵长2500米,现残存古城墙约7200米,有土筑、石砌,一般高2—3米,最高处达7米,夯层坚硬,层次分明,残垣断壁,时断时续。2006年5月,邾国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箫王庄墓群,原有堌堆九座,现仅存四座,编号为M1—M4号墓。1972年,山东省文物普查时,确定四堌堆为大型汉墓群,命名为箫王庄墓群。1977年,山东省公布其为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济宁市文物局对墓群中封土较大的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修复。根据出土文物特点及墓葬形制等分析,该墓墓主人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孙、东平国宪王刘苍之次子、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鲁王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陵区共分导引、陵园、陵寝三个部分。建有内外城墙,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约为96万平方米;其中陵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是明代亲王第一陵园。陵园主要建筑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明楼、地宫,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是目前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2006年,明鲁王墓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晚唐时期,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重修。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曾对部分栏板、望柱进行过补配。桥为东西走向,三孔联拱券砌。桥身长25米,宽7米,高6.5米,两端各有引桥。桥面两边各有14根望柱和13块栏板。栏板上雕刻有人物、花卉、山水、鸟兽等各种图案。桥墩下部为梭形迎水。中孔券顶刻有“卞桥镇重修石桥自大定二十一年八月一日至二十二年四月八日谨记”题记。桥下绿水长流,清波荡漾,旧为“泗水十景”之一。
曾庙,是祭祀曾子的专庙。占地面积29808平方米,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群体,迄今保留了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共三进院落,重要建筑物有大门、戟门、育英门、咏归门、慎独门、宗圣殿、寝殿、莱芜侯祠、三省堂、斋宿所、万历碑亭、乾隆御碑亭等30余座,殿、庑、厅、堂70余楹。庙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更显肃穆壮观。
尼山孔庙是在孔子出生地起建的纪念性建筑。尼山孔庙最早建于北魏,经历代重建维修,现有殿、堂、门、亭等建筑27座81间,分东、中、西三路。尼山书院在庙东北百余米处,周围恒墙,书院大门南向,院内有正房5间,五禀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顶,东西厢房各5间。系当年讲学授业和纪念孔子的处所。整个建筑群占地1.6公顷,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寺院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明朝以来历代均有修葺,清朝乾隆年间敕建始成最后规模。东大寺规模宏大、高大巍峨,全寺面积7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18多平方米,坐西朝东,主体建筑石坊、大门、邦克亭、大殿、望月楼、后门牌楼,排列在东西轴线上,左右为南北讲堂,水房等等。大门、邦克亭、大殿、望月楼、后门牌楼顶部复以黄、绿琉璃瓦,顶脊及齐山墙均饰以龙纹鸱尾及几何图案琉璃饰物。寺院石坊,雕龙石柱、雕凤石柱及雕花抱鼓石,石工在中国清真寺建筑装饰方面堪称一绝。
葛山摩崖石刻位于城东北15公里北葛山西麓一花岗岩石坪上。刻面东西纵20.6米,南北横8.4米,共173平方米。峄山摩崖石刻群位于城东南10公里处峄山上,现存300余处,其中,摩崖石刻有两处,分别位于五华峰和妖精洞,五华峰刻经位于“光风霁月”石上,向阳面刻《文殊般若经》,刻面纵2.13米,横3.65米,竖刻经文十一行,每行十字,首行刻“文殊般若”四字,由于风化剥蚀严重,现存79字。刻于北齐年间。
该遗址发现于1965年,1971年~1972年春,该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东西宽约700米,南北长约80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发掘揭露面积166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23个、房基7座、陶窑2个、墓葬89座。野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绝对年代为距今6170~4640年之间。在遗址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叠的地层,为确立大汶口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地层依据,为系统地研究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探讨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等增添了大量科学翔实的资料。
该遗址呈东西61米,南北40米,高约3米的缓坡形状。在1958年发现,1959年、1976年分别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和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发掘。遗址东西稍长,占地面积2240平方米。共发掘面积122平方米。青堌堆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既有海岱龙山文化特点又具有中原龙山文化的因素,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风格,对研究山东地区与河南地区在龙山时代文化交流及地域风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新石器时代遗址,据《曲阜市志》载:村西500米处,于1957年发现后,省县文物部门做过几次清理,1962年中国社科院孝古研究所山东队又进行复查和发掘,遗址面积300米×400米,耕土下既为文化层,厚约1.5米,出土地铁器、石器600余件,清理的几座墓葬中同类随葬器物大、中、小型相互配值,以鼎、小鼎最明显,该遗址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互相衔接的文化时代。2013年5月被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发现于1957年,其后经过多次调查。遗址现存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西吴寺遗址内涵包括龙山文化和周代两类文化遗存。西吴寺遗址龙山文化的遗迹主要是房址、水井和墓葬。房屋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室内有灶。房屋和灰坑中出土的陶鼎、鬶、罐、盆等陶器。敷涂白衣的泥质红陶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典型器物。发现了3口水井,井口平面形状有方有圆。墓葬共有9座,散见于遗址,未发现墓葬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