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残高约47米,为寺内仅存建筑,始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该塔坐北朝南,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每面宽3米。塔身底层较高,第1~3层檐下用砖雕刻出仿木构斗栱,下施砖普柏枋,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五铺作出双杪;4层以上各层为砖叠涩檐。塔内中空,底层内因空间高隔为两层,共计11层楼板。
始建于五代,清咸丰五年维修。塔身直接出自地面,无台基和基座,三级楼阁式砖塔。塔儿庄塔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整体保存较好,对研究西北地区的唐及五代建造技术和工艺以及建筑结构等具有较高价值。
第七批国保。原有前后两院,现仅存前院,为薛瑄的第六代世孙薛兰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创建。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布局,整体布局保存完整。薛瑄墓地保存完整,体现了明代陵墓形制,家庙中的文物为研究地方史、家族史提供了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由天主教神父利类思和安文思始建。两人于清初被清兵带至北京,初在肃王府当差,并从事传教活动,顺治十二年(1655)获世祖福临赐地和宅院,遂在此兴建教堂。其堂奉圣若瑟为主保,因与原宣武门内西堂(即南堂)相对应而称为东堂。
原名大云禅寺。据清乾隆二十八年《浑源县志》载:“大云寺旧志大云禅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龙山为上院,一在城西荆庄为下院,胥元魏时建”,由此可知大云寺的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
佑国寺塔是一座古建筑。因为塔身以褐色的琉璃瓦镶嵌而成,酷似铁色,故而俗称铁塔。铁塔原建于开宝寺内,北宋年间,寺院规模宏伟,殿堂林立,共有二百八十区,设有福胜、上方、永安、能觉等二十四禅院,并设立礼部贡院,在此考选全国的举子。北宋历代的皇帝常来此游幸,遂以北宋开宝年号命名,故名开宝寺,当时开宝寺名声显赫,一度成为中原名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