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建筑为明、清遗构。西青北大禹庙整体布局完整,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东西 20.1米,南北 31米,占地 623.1平方米,结构保存完好,时代特征明显,是较重要的明清建筑实例。大禹庙沿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戏楼、献殿、正殿,两侧有夹屋、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配房、东西耳殿。正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柱头科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五踩双昂。献 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卷棚顶,柱斗科一斗二升交麻叶。戏楼为二层建 筑,下为山门过道,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灰板瓦屋面,柱头科三踩单翘。钟鼓楼、廊房、配房、耳殿均为清代小式建筑。
元代建。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庙宇坐北朝南,占地约2万平方米。现有泮宫、快睹、仰高三坊,以及泮池、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奎光阁等建筑。 饱经沧桑的孔庙,虽占地面积有所减少,但主要建筑物如大成殿、明伦堂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特别是近年来经国家拨款维修,面貌一新,接待四方游客。第一进院前是牌楼式的“泮宫”、“快睹”、“仰高”三坊,斗拱飞檐,古色古香。第二进院正是半月形的“泮池”,常被人称之为“状元桥”。人们总爱扶栏登桥,俯视碧水游鱼。池北中轴线上为“戟门”,东耳房为名宦祠,西耳房为乡贤祠。由戟门进入第三进院,即来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是黉学主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大成臀两侧有配庑,是放置从祀牌位之所。大殿前是一米高的石块月台,台周护以雕花石栏,台左、右是两棵参天银杏树,把大殿点缀得更加肃穆。从大殿左、右两则之“外堂”、“入室”二门即进入第四进大院,明伦堂居最后。现为县文化馆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