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6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
太室阙由凿石砌成,通高3.96米,分东西二阙,阙门间距6.75米,东阙高3.92米,西阙高3.96米。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西阙有隶篆参半的铭文。
少室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东麓,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大约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两阙结构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
位于登封市区北1.5千米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延光二年(123)东汉颍川太守朱宠建。以凿石雕刻砌成,分东西二阙,现存高3.17米。西阙北面有两方阙铭,一方为启母阙铭,篆书,内容主要是赞颂夏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启母阙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世界历史学金石雕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阙顶上雕刻的建筑构件的外形对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嵩岳寺塔,一座密檐式佛塔。该塔建成于北魏正光(520年~525年)年间,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塔,同时该塔也被认定为中国其他密檐式塔的原型。1961年,嵩岳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嵩岳寺塔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佑国寺塔是一座古建筑。因为塔身以褐色的琉璃瓦镶嵌而成,酷似铁色,故而俗称铁塔。铁塔原建于开宝寺内,北宋年间,寺院规模宏伟,殿堂林立,共有二百八十区,设有福胜、上方、永安、能觉等二十四禅院,并设立礼部贡院,在此考选全国的举子。北宋历代的皇帝常来此游幸,遂以北宋开宝年号命名,故名开宝寺,当时开宝寺名声显赫,一度成为中原名刹之一。
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为200亩,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保存完好的元代天文观测仪器,创建于元朝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距今已有730多年历史,其功能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全国所建的27个观测站的中心天文台,也是现在仅存的一处。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村遗址,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距渑池县城10公里,为5000至7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运和称“七公里长的商代古城墙,一根能挑起郑州历史的扁担,3500多年的延绵不断,3500多页的树碑立传”。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前期都城遗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就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国旅游景区级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的列国都城之一。故城由春秋时期的郑国始建,韩灭郑后,即迁都于此,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39年。郑韩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中有一南北向隔城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政治中心,郑、韩两国的宫殿区、贵族府邸等都在西城集中分布。东城为经济中心,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和郑国贵族墓葬区等。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