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遗址。1963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遗址。1959年考古发掘1600平方米,发现3处房基和57座墓葬。黄山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厚1至3米。2013年3月5日,黄山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岗遗址是邓州市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处,遗存堆积厚,文化层自下而上有完整序列的叠压关系,文化内涵丰富,是以仰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仰韶文化层之上,还有较为丰富的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存,聚落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发展演变有重要价值。
古遗址类,新石器仰韶早中期(距今7000年),古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部横贯一条小路,东部可见2米多深的断崖。从断崖剖面看,0.15米以上为耕土,0.15-1.5米为黄灰土,1.5-2米处为深灰土,灰层中可见烧过的炭屑,2米以下为黄色生土。断崖上可见大量瓮棺葬,地表散落大批陶器碎片。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至屈家岭文化遗存。面积10万平方米。地表暴露大量遗物。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多磨制,器形有斧、铲、凿等。陶制工具有纺轮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多手制,有一定数量的蛋壳黑陶。器形有圆锥足鼎、敛口钵、高领罐等。纹饰有指窝纹、弦纹、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等。
清凉山遗址,现为南北宽40米,东西长55米的梯形堌堆,遗址顶端约2300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遗址。2000年9月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古代文化遗址。相传西汉丞相萧何曾在此制订法律,故名造律台,此种传说和史实不符,但萧何封于酂却有史可查。1963年6月,被公布为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是黄帝正妃嫘祖的故里。于2006年6月调查发现它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兼有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东周文化和汉文化的多种考古文化共存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古聚落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高出地面6米,整个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6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台地在明清时代属庙湾八景之一,雅号“古寺插云”,故名台子寺。古寺早在清末被毁,遗存台地。1983年,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堂寺遗址为研究本地古代文化及其周边地区的古代文化的发展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全面认识、综合研究整个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
后高老家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自山地、丘陵地带徙居平原的一处聚落遗存。其文化层厚1.8~5米。中间有一东西农田路沟,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遗址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84米,总面积为68080平方米。该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最东沿,对研究裴李岗文化与双墩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对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发展序列及仰韶文化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段寨遗址位于河南省郸城县巴集乡段寨村西北角,南北长391米,东西长283米,面积110653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古聚落遗址,蕴涵丰富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龙山、商周文化遗存。特别是在此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物,受到各级文物专家关注。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