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西周初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定都,其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为国都,历4代共330多年,加上之前的东周,都城史有540多年。由于东周城被确定较晚,主要是东汉、北魏两代,习惯上仍称其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巩县石窟,原名希玄寺,宋代名十方净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定寺塔,俗称“唐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30多公里的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内,现寺废塔存。南侧门楣上镌刻三世佛,又名“三生宝塔”。是一座单层方型浮雕砖舍利塔。塔由塔顶、塔身和基座3部分组成,通高20米,塔身高9.30米,塔身宽度8.3米。 塔是空心结构,三面实壁,南面开有拱券门。为中国古塔中之瑰宝,对中国古代建筑史、艺术史、民族史、宗教史的研究,以及建筑物的抗震防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982年2月23日,修定寺塔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昭陵,为北宋帝陵,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和慈圣光献皇后曹氏的合葬寝陵。张皇后陪葬,位于巩义市境内,嵩山北麓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
原是一家大地主的住宅,中间有一条长廊贯穿整个宅院,将之一分为二;整个宅院前后共五进院,有7栋中式楼房,房屋60余间。1931年、1932年,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中共鄂豫皖省委就驻扎在这里。现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旧址、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税务总局旧址、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旧址
包括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留守处等在竹沟设立的各个机关。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一座较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被众多国家权威专家公认为“天下第一会馆”。
风穴寺,拥有唐塔等历代古建筑和中国第三大塔林,是一处兼具文化与自然特色的古迹。1988年,风穴寺及塔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藏禅师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6千米处的嵩岳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结构砖塔。该塔创建于唐天宝五年(746),除塔刹为石雕外,全由青砖砌筑。塔由基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
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规划严整的高等级史前城址,开了中国城市建设规划的先河,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的洛河之畔。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作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同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并持续至今。
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1983年春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多次发掘。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