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于北魏,历唐、五代、西夏等代。东千佛洞石窟共存23窟,南崖11窟,北崖12窟。以西夏窟最精彩。1996年国务院公布东千佛洞石窟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遗址发现有多处房屋、窖穴、墓葬遗迹,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此外在遗址中还出土有铜镜一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铜镜。
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代文化遗址。骆驼城遗址现已出土的数百块彩绘壁画砖,全景式地反映了汉唐时期绿洲屯田、西塞牧猎、交通出行、歌舞宴乐、远古神话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开发史。
亦称“瓜州古城”、“苦峪城”,第六批锁阳城墓群、第七批锁阳城古渠道遗址归入,是集古城址、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
西夏国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是全国仅存的四大皇家寺院之一。正中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高7.8米,脚长4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
始建于元至顺三年,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占地2204平方米,坐东朝西。中轴线上现存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和般若殿。兴国寺般若殿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它是甘肃省现存较早的古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文庙院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誉。传闻文庙最早建于前凉或西夏时期,碑载复建于明英宗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明清时期甘、青地区颇具影响的鲁土司的衙门建筑群。对研究我国土司制度史、西北民族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晋敦煌名士郭瑀隐居讲学时开创。属凉州石窟模式。初名“薤谷石窟”,后因现编第八窟(马蹄殿)窟内马蹄迹印而得名。包括马蹄南、北二寺、金塔寺、千佛洞以及上、中、下观音洞七个部分,现存窟龛70余个。以现存的造像和壁画而言,以金塔寺和千佛洞最重要,就其洞窟规模而言,以马蹄寺北寺为最突出。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该遗址发现大型殿堂式建筑,对研究仰韶文化晚期泾、渭地区的社会形态及其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同时发现的大量炭化粮食(稻、粟、稷等),是我国古代农业考古的重要材料,对研究农业起源、农作物的种植与分布交流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中大量殉人和青铜礼器的出现,表明该墓地规格相当高。墓群虽遭严重的盗挖洗劫,但已发现的墓葬及流传于外的青铜重器对研究先秦时期秦人社会活动和地域、经济和文化等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探索秦国早期秦公陵园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