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遗址,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唐高宗称其“中兹宇宙,均朝宗于万国”,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沿用至五代北宋,共530余年,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隋唐洛阳城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外郭城、上阳宫等,全域约51.9平方千米,有3市109坊。
北宋东京城遗址,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类,编号218/38,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开封,城址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墙。
钧台钧窑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区禹州古城东北部。遗址地层堆积自上而下为明代文化层和为宋代烧窑堆积层,在后者的钧瓷区,主要出土有各类花盆和盆奁片,有多种釉色。
张衡墓园(张衡博物馆)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长眠之地。1988年元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规划占地38000平方米,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张衡墓园工程已初具规模,整个墓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汉阙、山门、门房、拜殿、角楼、石像生、浑天仪、地动仪雕塑景点组成,其内举办有《张衡生平成就展》,翔实生动地介绍了张衡卓越的一生及其发明创造。
打虎亭汉墓,东汉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西两墓并列,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张仲景墓,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张仲景墓经历代多次修葺,明崇祯年间再次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又在墓地修建医圣祠。1959年郭沫若于汉阙大门题写"医圣祠"。1988年,张仲景墓及医圣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辟雍碑,1931年出土于洛阳东郊15公里,偃师市大郊村北,原西晋太学遗址,今保存在东大郊村。1996年国务院公布辟雍碑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塔建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现塔通高36.68米,底面积501.6平方米。繁塔为六角形楼阁式仿木青砖建筑,每层檐部由斗拱承托,一层两个塔心室,彼此不通,两层两个通道,四个佛洞,三层仅西北一个通道,前后两个佛洞,各层结构不同。塔内保存完好的碑刻178方,其中以宋代居多,有佛经捐施人题词等,是研究佛学的珍贵资料。
延庆观,原名重阳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西山古城址,属仰韶文化晚期夯土建筑城址,绝对年代为距今5300~4800年,是当时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早期城址。城址平面略近于圆形。现存面积170000平方米,城外环绕壕沟,城内有道路、房基、窖穴、墓葬等遗迹。西山城址的发现不仅仅对于探讨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而且对于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区在其中所起的历史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附近,二者同是我国古代城市遗址,王城岗为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址,阳城遗址为东周时期城址,年代为距今3550~4450年。1996年,王城岗及阳城遗址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韩庄乡工官屯村,残存城址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03米,遗址高出地表5米,文化层厚约7米。经初步考古钻探和对出土器物的分析,可知遗址上层为商、周时期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作为有文献记载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家监狱遗址,周易的诞生地,羑里城遗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