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洪武元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在隆庆元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素有“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美誉。
属明代中期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建成于成化二十二年。它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外观三层,内实二层,通高25米。楼建在高8米、东西长28米、南北长26米的砖砌高台上,高台下有十字形拱券门洞,为宣化城的“昌平”、“广灵”、“安定”、“泰新”四门通衢。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
开元寺钟楼坐落在开元寺内,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原名净观寺,隋开皇十一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年间改额开元寺。寺内现存钟楼、砖塔和法船殿遗址。坐北面南的法船殿为寺内正殿,正中塑有法船,船上塑有慈航普渡的神像。正殿西侧是砖塔,东侧即是钟楼。这种塔楼对峙的平面布局国内仅此一例。塔称须弥塔,四角九级,全部砖砌,塔高40.82米,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殊像寺,俗名“乾隆家庙”,其形制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是一座以汉族庙宇建筑为主,带有藏式特点的佛教寺院。是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 年)。
安远庙,又名“伊犁庙”、“金顶寺”,因主殿普度殿为方形,俗称“方亭子”。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方向,武烈河东岸的冈阜之上,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外八庙”之一。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凌霄塔位于正定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塔身粗壮,塔体巨大,形状如楼阁。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有多处木结构,故俗称木塔。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年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磁山遗址年代距今7300~8000年之间,突破了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磁山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一段空白。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地方性国家,中山古城遗址对认知战国时代中国文明,研究古中山国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古城遗址基本保存了城防体系和建筑、手工业遗址、王陵等重要建置,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大型城址,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城市营建理念。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平山、灵寿及整个石家庄市的考古保护和发展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
历史上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
宋代窑址。宋代的曲阳属定州所管辖,故称“定窑”。始于唐代后期,盛于北宋,元代以后逐渐衰落。1951年故宫博物院发现遗址,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1985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现大量窑炉和作坊遗迹,出土遗物标本万余件、残片约37万片。
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葬,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刘胜于公元前154年立为中山王,死于公元前113年,其妻窦婠的卒年稍后于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