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古城本体、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均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鄂陕交界地区建筑历史、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始建于清干隆年间,道光九年重建,砖木石混合结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汉戏传播的重要场所,对于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清代鄂东地区庙会文化的实物见证,为研究清代鄂东地区的乡土建筑、戏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建于清同治七年至十二年,有将军第、皇恩旌裱御赐匾额。为清晚期湖北地方建筑风格,是研究湖北乡土建筑的重要文物。
湖北省目前保存规模最大的民居建筑之一。府第功能设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传统民居建筑中巧妙运用自然水系,与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生活和谐共存的成功范例。
彭家寨对于研究土家族聚落营造具有较高的价值,从聚落的选址布局、植被配置到单体吊脚楼的建造,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第八批国保,又名百尺塔、乱石塔。建于大中祥符八年,八角十三级密檐式仿木结构砖塔,通高30米。共设佛龛88座。
第八批国保,宜昌市城区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相传始建于晋代,系由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年侨居夷陵(今宜昌)时所建。至明代崇祯末年,大学士文安之把原塔拆除拟建新塔,但未能如愿。时至清乾隆十年,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当地士民损资在原塔基处重建,但因技术问题和资金不继,屡建屡圮,仅建塔基二级。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春,才由当时的士绅徐经业、王永言等10余人损资重建,乾隆五十七年塔成。塔高43.35米。
第八批国保,建于清朝中期。面阔七间,一进三重两天井四合院布局,前半部分砖石木结构,后半部分以土木结构为主,前低后高,楼上楼下,错落有致。建筑风格上,花屋采用“马头式”封火墙,在我国南北古民居建筑自我保护做法上是一个独创。该古建不论是建筑形式、建筑内容,还是建筑风格,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第八批国保,始建于清嘉庆六年,由相距约200米的“老号”和“宝和”两组形制相同的建筑组成。三峡地区现存较好的建筑群,对研究峡江地区的建筑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八批国保,光绪六年由当地富户饶宗义所建。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垂花门廊、前厅、中厅、正屋及左右配房和哨楼、花园等组成
第八批国保,始建于清嘉庆六年,民国初年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五间23.46米,进深29.30米,有朝门、厅屋、后堂及厢房。中部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前、中、后三殿,为祭祀区。左右两路为厢房。该建筑内部装饰华美,以前殿戏楼二盘龙石柱和大量人物故事石雕及木雕装饰最具特色,被誉为“江北第一祠”。
第八批国保,建于1924年。景明洋行设计,永茂昌营造厂施工。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三段式构图,中立圆柱,上建塔楼。新泰砖茶厂是武汉地区最早的近代工厂之一,是研究湖北茶叶贸易的重要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