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墙,即清代开封府城墙,位于河南省开封市,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封城墙全长14.4公里,是中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
周口关帝庙位于周口市富强街,座北面南,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扩建、重修,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全部落成,历时159年。整个庙宇为三进院落,占地约36000多平方米,现存楼廊殿阁140余间。
内乡县衙,位于内乡县城东大街,是中国古代的官署衙门,是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也是中国古代官衙建筑的历史标本。内乡县衙是以北京故宫为蓝本,汲取长江南北的建筑风格设计而成的一座封建官衙,占地面积470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8进,房舍260余间。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有“天下第一衙”之称。
灵泉寺石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的安阳市境内。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现有东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处,并有北齐双塔和唐代双石塔。灵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编排,反映出历代塔式的沿革,堪称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唐志斋石刻,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新安县,是一处收藏有大量西晋(公元265~316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石刻的斋院,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墓志铭博物馆,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位于河南省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鄂豫皖革命据地,隶属红四方面军,为巩固和保卫鄂豫皖革命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秋,红二十五军奉命,由何家冲出发长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对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突破。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打制细石器,与更早的大岗、灵井细石器文化联系起来,填补了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的一项空白。在考古编年上是无可替代的。
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阳平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5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北阳平遗址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以庙底沟类型为主,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点,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2005年北阳平遗址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资助的全国100个大遗址之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底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三门峡陕州古城南,总面积24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内涵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又发展为河南龙山文化。
一处包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四种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揭露面积5000平方米,共出土各类房基47座、窖穴297座、墓葬354座。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