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城区原法租界和现车站路与京汉街的丁字路口。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重要遗存。
江汉关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恩九生设计,上海魏清记营造厂承建。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英国钟楼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一度成为汉口城市的标志。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由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选址、规划、筹资,美国著名建筑师开尔斯主持设计。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试验所、学生宿舍、饭厅、俱乐部、18栋教授住宅楼、牌楼、水塔等。整体布局在3条南北轴线与2条东西轴线相交汇的轴线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团组。
是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的居所。旧居坐西朝东,平面呈正方形,为一栋砖木结构西式二层楼房,红瓦四面坡屋顶,其东、南、西三面环以回廊,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二立面则为廊庑。
墓群占地30平方公里,古墓葬据测算在10万座以上。墓地内有多道岗地,多为南北走向,大墓一般分布于岗地最高处,小墓则分布于低岗和岗地的坡地上。1975、2000-2003两次发掘,雨台山墓地埋葬的大部分为楚国中下等墓,也有较多的大墓,如张家巷M8、M18都属楚国中上等贵族墓。其四周也葬有较多的小墓,它们显然是楚国族葬制的形式,即为楚国的“族坟墓地”之一。雨台山墓群现已发掘近2000座中小型楚墓,其年代自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出土了大批文物。
天星观是一处楚国封君番氏家族墓地,对于研究楚国封君制度和葬俗等问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天星观墓地周围的5处墓地,墓主为战国中期的下大夫,随葬品反映的文化特征与天星观一、二号墓有一定联系。这些墓地与天星观墓地共同构成了天星观古墓群的文化内涵,为全面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建始直立人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点,为研究巨猿与人类发展的谱系关系、灵长目动物发展过程中的趋同变异以及如何进化成人类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该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长约740米,宽300-4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4200-4500年。马家垸遗址为研究两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址的产生及其社会属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平面略呈椭圆形,大部分土筑城垣保存较好,且发现有城门、城壕等遗迹,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距今5000年左右。城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最厚处可达6米,文化层多分布在城内较高的台地上。
为一新石器时代城址,平面略呈圆角梯形,距今5000多年。城垣外有城壕。城内高地沈家大山一带有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城东南100米外也发现一处小型遗址,文化层厚1米以上。城址范围内采集有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物。鸡鸣城遗址对研究江汉地区远古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聚落形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址平面近方形,系夯土所筑。城垣、城门、护城河、烽火台等遗迹保存均基本完好。邓国故址是春秋时期邓国的都城,对于研究古邓历史、楚文化起源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施州城址是历史中央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标志与载体。由古施州城楼城墙遗址和柳州城遗址组成。古施州城楼城墙始建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柳州城遗址是南宋时期施州的重要军事驻地,是抗元斗争的军事城堡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