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是中国长城乃至世界长城建置年代最早、迄今保留最完好的古代宏伟建筑之一, 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建筑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在1987年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2001年06月25日,泰山石刻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造像初雕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唐代和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白佛山石窟造像现存138尊,其中第一号窟内的十六王子像是中国境内已知的唯一一处以十六王子为专一题材并有可靠记铭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实物资料。白佛山造像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独具特色的宗教研究价值。
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主要大路因以中国八大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筑为别墅区,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1992年,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一。2009年,入选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又称“亚圣林”,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有林地面积915亩。元丰七年(1084年),朝廷赐库钱修墓庙,购置祭田。经宋、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至清康熙年间形成目前规模。
青岛德国建筑群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1897年德国政府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强占胶州湾后,在青岛市南区太平路(德国人当时称威廉街)、八大关等处留下德国人建的西式建筑群。
最早的山东人,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此发现是我国古人类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成果,这样珍贵的发掘成果,在山东省是第一次。也填补了我国猿人地理分布的一个空白,对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分布、古地理、古气候和东夷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山东唯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沂源猿人遗址”,现已成为研究人类学起源的重要科学基地。
北辛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64年全省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1978年-1979年经发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2000余件。经鉴定,这片遗址距今约7300--8400年,是我国在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这一文化遗址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风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遗址东2公里为古老的泗河,遗址北侧有一条古河道。遗址中心部分面积为6万平方米,外缘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型的遗址。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共进行了7次发掘,揭露面积1018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还有不少的动物遗骸等。
贾柏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贾柏遗址内的房址、墓葬、灰坑等大量7000年前的古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充分表现出该地区7000年前先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历史信息。采集的200余片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细石器,否定了“平原不可能有细石器”的观点。同时,也填补了济宁市细石器的空白,为寻找北辛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小荆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为主的遗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存。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左右,由于大量取土,遗址已破坏殆尽,仅余下东北角和北半部分保存基本完好。因其南临长白山余脉小荆山,故将其命名为“小荆山遗址”。1992年,小荆山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石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70米,面积约为4.9万平方米,地势较高,由于多年被水冲刷,文化遗物暴露在地表层外。东岳石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4000—3000年,而文化特征不同于龙山文化,因而被命名为“岳石文化”。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