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汉时期的遗址,城址平面呈椭圆形。在汉代城址中极为少见,为研究汉代城市与中国城建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因其地处北方,因而对于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流也极为重要。
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中国北方陶瓷分布的空白,对于白瓷的形成与发展、冀晋窑口关系等,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在中国北方陶瓷发展史上相当重要,具有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双重价值。
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齐名。元中都遗址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武宗海山。元末明初明军在元中都设置兴和所。
又称三陵陵墓、温窑灵台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有5座较为集中的陵丘,它们相距不过2至3公里,其中,在邯郸县境内共三大墓丘,从东至西编号为1、2、3号;另两座在永年县,编号为4、5号,它们是中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帝王陵寝,称其为赵王陵,是河北省乃至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王陵 。被誉为“东方的金字塔”。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一座大型竖穴多室砖墓,逯家庄壁画墓向人们展示了过往时代的真实历史面貌。这座墓中的壁画,如巨幅出行图和建筑鸟瞰图,为过去汉墓中所未见。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墓室内发现了睢熹平五年题记,提供了此墓的确切年代,更增添了壁画资料的重要价值,大大有助于汉代壁画发展情况的研究。
第五批国保,北魏至隋代的渤海高氏族墓,当地群众称之为“高氏祖坟”或“皇姑陵”。现存有封土墓10座,分布范围较广,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分为四个保护区。
梳妆楼元墓,墓上享堂俗传为辽代萧太后的“梳妆楼”,坐北朝南,为青砖拱券无梁结构,通高9.1米,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南东西三墙辟拱券门,楼顶为拱券穹隆顶。楼内中央发现一座蒙古贵族墓葬,并清理出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衣物、金饰等珍贵文物。梳妆楼元墓的发现以及考古发掘获取的大量资料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习俗、礼制、宗教信仰、建筑风格以及服饰演变为研究汪古部落及其他民族部落的文化增添新的实物资料。
临济寺澄灵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须弥座上由勾栏、斗拱组成一围平座,勾栏上雕“唐临济惠照澄灵塔”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第一层较高,四正面为砖雕拱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柱头有卷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