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陵故城遗址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建城于年(前204-815)。遗址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分为冶铁遗址区和一号建筑基址。南面和西面的城墙保存较完好。城墙全部由土夯筑而成,内置木骨,城内有宫殿和手工业作坊。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古代瓷窑遗址,附近有煤矿,盛产高岭土,为烧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该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特别是隋代窑炉的发现,被考古界称为北方民间第一窑,为研究我国古代窑炉的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瓷了。
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是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古寺院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出土的大批金铜造像、白陶佛像、石佛造像等佛教遗物,其质地之繁,出土数量之多,纪年铭文之全,价值之高,在国内罕见,这些佛教造像为我国佛教考古与艺术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在中国佛教艺术上占有辉煌的地位。2006年5月25日,被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里窑址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北方青瓷产地。文化层厚约40-100厘米。遗存有大量青釉瓷片。发现的黄釉陶片证明了北朝的铅釉陶器已进入一个兴盛阶段,工艺比较成熟,品种丰富多彩,标志着北方制陶的新水平。寨里窑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北方陶瓷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初春,该村农民在此掘毁一墓(编号M1)。墓中有重椁单棺,木器、陶器悉被丢弃毁坏,仅铜器被文物部分追缴收回,玉器出土数量较少,据称均为管、珠一类的小饰件,至今尚有部分散存于村民手中。此次出土的铜器有盘、盆、簋、壶、、削、戈、矛、镞、编钟等,收集到的一个铜鼎盖和兽面纹的壶耳,纹饰都很精美,可惜这些鼎、壶等十分重要的铜器却至今不知下落。出土的编钟共有7件,两件大的为钮钟,其余小的为甬钟。钮钟器形较大,通高43.5厘米,重11.6公斤,气象庄重,纹饰精美。
箫王庄墓群,原有堌堆九座,现仅存四座,编号为M1—M4号墓。1972年,山东省文物普查时,确定四堌堆为大型汉墓群,命名为箫王庄墓群。1977年,山东省公布其为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济宁市文物局对墓群中封土较大的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修复。根据出土文物特点及墓葬形制等分析,该墓墓主人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孙、东平国宪王刘苍之次子、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洗砚池墓群位于,发掘出土两座晋代大型墓葬,其中一号墓为双室墓葬。是山东已发掘汉晋大型砖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东已发掘大中型砖室墓葬中惟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二号墓葬为单砖室墓,结构保存完整。其中1号墓为双室墓葬,为山东已发掘汉晋大中型砖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东已发掘大中型砖室墓葬中惟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出土了丰富精美的随葬品。
1986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清理。封土已毁,已探知1石室墓三座,当为一家族墓地。墓葬清理前已遭破坏,随葬的大批陶俑已毁,残存有瓷器、陶器、泥钱、铜镜等和墓志1盒。据墓志,此墓建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墓主崔芬(503~550),字伯茂,清河东武城(今淄博市淄川区)人,仕东魏,累官威烈将军、南讨大行台都军长史。2006年,作为南北朝时期的古墓葬,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氏家族墓地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明鲁王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陵区共分导引、陵园、陵寝三个部分。建有内外城墙,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约为96万平方米;其中陵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是明代亲王第一陵园。陵园主要建筑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明楼、地宫,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是目前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2006年,明鲁王墓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晚唐时期,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重修。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曾对部分栏板、望柱进行过补配。桥为东西走向,三孔联拱券砌。桥身长25米,宽7米,高6.5米,两端各有引桥。桥面两边各有14根望柱和13块栏板。栏板上雕刻有人物、花卉、山水、鸟兽等各种图案。桥墩下部为梭形迎水。中孔券顶刻有“卞桥镇重修石桥自大定二十一年八月一日至二十二年四月八日谨记”题记。桥下绿水长流,清波荡漾,旧为“泗水十景”之一。
始建于宋代,明永乐年间倒塌,成化二年(1466)由隆兴寺主持祖崇等僧众重新竖立。隆兴寺铁塔是聊城市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地宫发现于1973年,深80厘米 ,南北长86厘米 ,东面宽62厘米,四壁刻有仰莲、云纹浮雕等图案。底部有一深5厘米 ,长57.6厘米 ,宽33.2厘米的槽坑。地宫内出土由铜菩萨、铜佛、青花瓷瓶、瘗钱等佛教器物。隆兴寺铁塔是我国为数极少的金属古建筑,其铸造工艺精细,须弥座石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显示了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