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至隋代门阀士族封氏家族墓地。旧称十八乱冢或封家坟。1948年被挖掘。1955年北京历史博物馆进行调查。该墓群的发现,为研究这个时期的大族墓葬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是河北省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80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寝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清朝最后一处帝王陵墓群。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其间185年,相继建成了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园寝3座,以及王爷园寝2座、公主园寝1座、阿哥园寝1座,共计14座陵寝。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
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葬,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刘胜于公元前154年立为中山王,死于公元前113年,其妻窦婠的卒年稍后于刘胜。
北朝墓群分布于磁县的东部,墓葬密集区位于磁县的东南部区域,南北绵延达15公里,东西约14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为A级。北朝墓群文物档案中有编号记录的墓葬达134座,其中80多座有封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推进,墓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北朝墓群已被列入“十一五”中国100处古遗址遗迹保护范围。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河间王及其子孙、乐成侯、中水侯等葬于献县境内墓葬的总称。现存37座汉墓。献县汉墓群规模大、级别高、数量多、层次全、时间跨度大,贯穿于汉代的始终,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献县汉墓群就其规格数量而言,在全国的汉墓中名列前茅,在河北省的汉墓中独一无二,是汉代通史的地下陈列馆和博物馆,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汉墓群为依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献县汉文化体系,成为献县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处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辽天庆六年)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墓群(西区为韩姓墓地),该墓群最早发现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发掘了12座辽金时期的古墓葬,跨越时间长达100年。
又称三陵陵墓、温窑灵台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有5座较为集中的陵丘,它们相距不过2至3公里,其中,在邯郸县境内共三大墓丘,从东至西编号为1、2、3号;另两座在永年县,编号为4、5号,它们是中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帝王陵寝,称其为赵王陵,是河北省乃至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王陵 。被誉为“东方的金字塔”。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一座大型竖穴多室砖墓,逯家庄壁画墓向人们展示了过往时代的真实历史面貌。这座墓中的壁画,如巨幅出行图和建筑鸟瞰图,为过去汉墓中所未见。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墓室内发现了睢熹平五年题记,提供了此墓的确切年代,更增添了壁画资料的重要价值,大大有助于汉代壁画发展情况的研究。
第五批国保,北魏至隋代的渤海高氏族墓,当地群众称之为“高氏祖坟”或“皇姑陵”。现存有封土墓10座,分布范围较广,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分为四个保护区。
梳妆楼元墓,墓上享堂俗传为辽代萧太后的“梳妆楼”,坐北朝南,为青砖拱券无梁结构,通高9.1米,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南东西三墙辟拱券门,楼顶为拱券穹隆顶。楼内中央发现一座蒙古贵族墓葬,并清理出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衣物、金饰等珍贵文物。梳妆楼元墓的发现以及考古发掘获取的大量资料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习俗、礼制、宗教信仰、建筑风格以及服饰演变为研究汪古部落及其他民族部落的文化增添新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