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昭陵,为北宋帝陵,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和慈圣光献皇后曹氏的合葬寝陵。张皇后陪葬,位于巩义市境内,嵩山北麓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
张衡墓园(张衡博物馆)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长眠之地。1988年元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规划占地38000平方米,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张衡墓园工程已初具规模,整个墓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汉阙、山门、门房、拜殿、角楼、石像生、浑天仪、地动仪雕塑景点组成,其内举办有《张衡生平成就展》,翔实生动地介绍了张衡卓越的一生及其发明创造。
打虎亭汉墓,东汉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西两墓并列,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张仲景墓,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张仲景墓经历代多次修葺,明崇祯年间再次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又在墓地修建医圣祠。1959年郭沫若于汉阙大门题写"医圣祠"。1988年,张仲景墓及医圣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虢国墓地,中国已发现的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 虢季墓(M2001)、虢仲墓(M2009)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0年、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11月,虢国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时期梁孝王刘武及后代各王的陵墓。从梁孝王刘武开始,西汉梁王死后可能全部葬于芒砀山,现除主峰未发现外,已查明的汉代梁国王陵有保安山梁孝王墓、李王后墓、柿园壁画墓、僖山金缕玉衣墓、王后墓、黄土山一、二号墓、窑山一号、二号汉墓、南山一、二号汉墓、夫子山一、二、三号汉墓、铁角山一、二、三号汉墓等二十余座。汉梁王墓群于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潞王陵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整个陵园由神道石刻仪仗群、潞简王墓(东墓区)、次妃赵氏娘娘庙(西墓区)三部分组成,占地共计400亩,为明会典亲王陵园规制的4倍。因其建筑风格完全仿照万历建在北京的定陵,建筑材料除采用极少数砖木外,几乎全部采用青石、白石筑砌,故有“中原定陵”、“中原石头城”之称。
邙山陵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恭陵神道两侧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时期陵墓群,现存陵墓包括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嵩陵为后周太祖郭威墓。庆陵为后周世宗柴荣墓。顺陵是恭帝柴宗训墓。懿陵是后周世宗皇后符氏墓。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载堉墓,占地86000多平方米,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朱载堉之墓。2001年6月,朱载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国墓地主要是周代应国贵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应国灭亡后部分楚国贵族墓葬与两汉时期的一些平民墓。2006年05月25日,应国墓地作为周至汉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