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至清中叶形成以道教宫观为主,融道、释、儒三教文化为一体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张桓侯祠(也称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殿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大宝积宫建于明万历十年。大宝积宫与琉璃殿内保存壁画12幅,是丽江现存壁画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部分。
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
水陆庵原名水陆殿,为六朝古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
文庙院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誉。传闻文庙最早建于前凉或西夏时期,碑载复建于明英宗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明清时期甘、青地区颇具影响的鲁土司的衙门建筑群。对研究我国土司制度史、西北民族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堂。1605年(明万历33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较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又拨银重建,1775年遭火灾后又重建。1900年曾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又重建。现在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保,据碑刻记载,这里历史上曾属于著名的“汾阴睢地”,自汉武帝时,汾阴后土庙已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胜地。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年)建汾阴庙,武帝元狩二年(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后,东汉、唐、宋各代屡事兴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 祠庙规模宏阔,祀势极盛。后来屡遭黄河水患,后土庙被淹没。清同治九年(1874年) 易地重建于今址。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门仍为元建,秋风楼为明代遗构,上存有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
第四批国保,是原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庙毁,万历年间改建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对结义庙进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