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山东人,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此发现是我国古人类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成果,这样珍贵的发掘成果,在山东省是第一次。也填补了我国猿人地理分布的一个空白,对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分布、古地理、古气候和东夷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山东唯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沂源猿人遗址”,现已成为研究人类学起源的重要科学基地。
北辛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64年全省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1978年-1979年经发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2000余件。经鉴定,这片遗址距今约7300--8400年,是我国在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这一文化遗址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风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遗址东2公里为古老的泗河,遗址北侧有一条古河道。遗址中心部分面积为6万平方米,外缘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型的遗址。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共进行了7次发掘,揭露面积1018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还有不少的动物遗骸等。
贾柏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贾柏遗址内的房址、墓葬、灰坑等大量7000年前的古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充分表现出该地区7000年前先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历史信息。采集的200余片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细石器,否定了“平原不可能有细石器”的观点。同时,也填补了济宁市细石器的空白,为寻找北辛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小荆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为主的遗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存。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左右,由于大量取土,遗址已破坏殆尽,仅余下东北角和北半部分保存基本完好。因其南临长白山余脉小荆山,故将其命名为“小荆山遗址”。1992年,小荆山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石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70米,面积约为4.9万平方米,地势较高,由于多年被水冲刷,文化遗物暴露在地表层外。东岳石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4000—3000年,而文化特征不同于龙山文化,因而被命名为“岳石文化”。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村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海拔70米左右,于1962年发现,但因建房修路,现仅存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40米。白石村遗址属于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年代略晚于北辛文化,距今6000—5700年,但其文化特征与北辛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白石村遗址的发现,对于确立山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城镇位于日照市东北部,南距石臼港约20公里。遗址分布于镇西北岭一带,一部分压在现代村舍之下,遗址北面有两城河流过,东距黄海约6公里。遗址范围相当大,据估测约在百万平方米左右,为海岱地区所见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解放后就被山东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考古研究发现,遗址始建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是当时亚洲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
尧王城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是亚洲龙山文化遗址中最大的都城。遗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城”,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地表还有商、周、汉代遗存的遗址。1977年,尧王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海峪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于1960年被发现,1973至1975年,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和地方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三次发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三叠层”。为认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地层依据。该遗址房屋台基的出现、夯筑技术的使用,也开启了中国传统的夯筑台基式土木建筑的先河。房屋建筑出现“散水”设施,也说明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防潮技术。1977年,东海峪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地区最主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自1988年10月至1990年6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后李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当时山东地区最早的考古学文化和人类遗存——后李文化。后李遗址的发掘,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综合文化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4年秋和197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三里河遗址两次发掘,出土文物2000余件,确定遗址年代大约有3900年。遗址的地层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类型,下层为大汶口类型。1982年, 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