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杨家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置州于此,至北宋乾德初。麟州故城分内、外城,外城周长约4公里,东、南、北设三门(内城亦设南、北两门),西面临绝壁。当年为保证军民饮用水,城内东北挖有井二口,一口略大,周8米。东门外原有真武庙,城东南约70米处古时有大松两株,宋时以此称神木寨。元以寨命县名。今存城垣遗迹。曾出土面纹瓦当及铜、石器物。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主的聚落遗址。房间多为单间小屋,反映出私有制个体家庭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基本单元。出土各类器物2000多件,其中一件青铜模铸刀具,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
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不仅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区域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研究马家窑文化内涵的重要遗址。
1934年由瑞典人安特生首次发现,并将其作为寺洼文化的命名地。寺洼文化以马鞍口陶罐为代表性器物,是甘肃中东部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性。
西河滩遗址是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文化遗迹丰富,特色鲜明。它既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同时也具有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2006年5月,西河滩遗址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处四坝文化火烧沟类型的遗址与墓葬共存的遗址。经炭14测定,年代距今3500年,是继齐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支地方文化。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早期的过渡阶段的地方文化、民族活动情况以及与马厂、齐家文化的关系、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东墙外有汉代砖室墓,出土绳纹灰陶罐、瓮、灶、纺轮、铜镞、铁器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汉唐史有重要价值。
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外城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740米,南北宽590米。城内曾出土有铁犁、五铢钱币、大板瓦及陶、石器残片。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城建技术及汉代城防史有重要价值。
一处土筑古城。平面呈空心“十”字型,城垣上筑有八个角,但八角均被削去后又在八个角各筑角墩,形成八角36个面,俗称“八角城”。城周有护城河,宽4.5米,深3.5米。城内采集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及宋代各种年号的货币,并出土有筒瓦、础石、板瓦等,据考为唐代的雕窝城。城垣保存较完整,对研究古城建筑史和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
一座明清时期驻军防务的大型土筑古城。城平面略似乌龟,故又名龟城。该城始建于明代,清代曾补筑。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两代军事防务和城建史、建筑技术及建筑思想文化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