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王府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纳兰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醇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
位于雍和宫之东,为京师八大寺庙之一。元至正七年(1347)始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庆祝康熙60寿辰,由胤禛主持重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一次拨巨款进行重修。
爨底下村又名“古迹山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仍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
安徽会馆是旧京著名会馆,原为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寓所“孙公园”的一部分。2006年05月25日,安徽会馆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原有殿7进,后有毗卢阁,高36级。阁下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系神宗时景德镇瓷窑所贡献,为旧京八宝之一,谓之窑变观音,梁间曾悬《胜果妙因图》1轴。
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体现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住宅。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石家于清道光三年(1823),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现石家大院即为仅存“尊美堂”宅第,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从中足可领略传统民居建筑之精妙。
万寿寺塔林占地约66670平方米,原有万寿寺高僧墓塔23座,现存2群13座。其中2号墓塔为唐天寿太子(法号圆泽)墓塔,故又称唐太子墓塔群。太子墓塔塔身通高6.5米,底周8米,八角形,塔身正面有拱券门,其余各面有方形方格直棂盲窗2个,檐下为四铺作单挠斗拱,檐上为仰莲葫芦塔刹,显得浑厚稳健。除1、2号塔为唐、五代所建外,其余为宋、元、明、清建筑.。2006年,万寿寺塔林作为五代至清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原在宝云寺内,因此称宝云塔。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洪水淹没县城,故将县城由旧城村迁至今址,宝云寺亦随城一起搬迁。但寺虽迁,塔未动,一直在原址耸立。该塔在绿树掩映下,巍然高耸,蔚为壮观。宝云塔为砖木结构,高36.6米,底座周长28.8米。第一层的南面有一拱券佛龛,龛里原有一尊石雕莲花坐佛。另在塔顶有一葫芦形塔刹。与景县舍利塔不同的是,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为鸳鸯斗拱,或为梅花斗拱等。全塔成九层八面棱锥体,雄浑古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建筑才能。
庆林寺塔系用青砖砌成,坐南朝北,平面为八角形,下为塔座,塔身高六层, 为楼阁式砖塔,总高35.67米,建筑面积165.2平方米。其造型挺拔秀美,砌筑精巧,每层之间砌有双层塔檐。塔顶有一铜葫芦塔刹。一层为三米多高的塔基,二层以上,每层各在东、西、南、北有一个券门。门上有窗,窗上装有菱纹、云纹天莲花纹的窗棂。花饰精美,各不相同。塔檐为45度斜拱。塔内为穿心式和壁内折上式相结合,可拾级而上、到达塔顶,四壁还有大小不同的佛龛、灯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