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始建于金大安二年,明清两代均有大规模修缮。庙为二进院,前院很小,前为山门,后为马王殿。后院有戏台、献亭、成汤大殿。成汤大殿为元代所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无考,主要建筑包括正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东西耳房等,现存建筑21间,布局规整,中轴线对称,总占地面积约1100多平方米。正殿为宋代早期建筑,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其它建筑为清代建筑。
第六批国保,据寺内经幢铭文记载,始建于北宋元八年,明清时期进行修葺。寺院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布局,依地形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奶奶殿、文殊殿,西侧有转角殿、僧舍,东侧为普贤殿、三教殿。寺内转角殿为北宋元八年(1093年)建筑;文殊殿为明嘉靖七年(1558年)重建,两壁存明代壁画4.9平方米;其余均为清代建筑。
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宋咸平四年(1001年)再建,元延三年(1317年)重修,清光绪年间再次修葺。现仅存藏经殿、后殿。藏经殿为北宋早期建筑,后殿为清代建筑。 藏经殿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
寺址原为白塔村,北齐时迁县址于此。寺创于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五年(1090年)续修,寺中建塔,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不减,俗称白塔。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现存建筑除白塔为宋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
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元至元二十六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增补扩建。庙址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现存献殿、正殿与碑廊等建筑,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献殿面宽七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布灰筒瓦覆盖,琉璃剪边,斗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斗出45度斜昂。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正殿檐柱有宋大观四年重修题记。现存建筑有玉皇殿、献殿、耳殿、东西配殿、舞楼、厢房,除正殿尚为宋代遗物外,其余均为后世风格。玉皇殿完好保存了宋代木构建筑风格,与檐柱上大观四年题记相互佐证,是研究宋代木构建筑的重要实例。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无考,宋元丰五年(1083年)重建,后历代重修。一进两院,现存正殿、关帝殿、财神殿、钟鼓楼。正殿、关帝殿为宋代遗构,财神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庙内现存宋、明、清不同时期壁画,大小碑刻20余通。
古堡地处绵山北麓,地势偏僻险要,为兵家守备筑垒之地。堡内现存有可罕庙、空王佛祠、三大士殿、二郎庙、真武庙、关帝庙等庙堂建筑和数十座具有晋中山地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堡中地下满布立体三层,攻、防、退、守、藏功能设施齐全的古军事防御壁垒地道遗址。
创建年代、历代修葺情况不详。因背靠佛爷垴而得名,原有两进院,现仅存宋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斗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柱侧角、升起显著。外檐斗、内部梁架较完整地保存了宋式做法,是一处建筑形制较为独特的宋代建筑。
第六批国保。据大殿正脊下题记“大宋天圣三年始建西管村,大清康熙二十六年移建东观镇”。现仅存大雄宝殿。大殿坐北朝南,坐落在砖石结构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屋面琉璃瓦剪边。建筑面积287.3平方米。斗为四铺作出单抄,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前后搭牵用四柱。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元至正六年、明嘉靖三十四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均有修葺,但均末改变宋代木构特点和风格。现仅存无梁殿。无梁殿坐西朝东,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明间稍宽,平柱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是一座外观似庑殿,但顶部特征为歇山顶琉璃脊饰的建筑。梁架彻上露明造,斗结构形制多达八种。关王庙为我国北方现存较早的武庙之一,无梁殿的奇特建筑结构堪称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