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塔原属妙道寺内建筑,东塔在寺外,寺已毁,仅双塔幸存。据西塔地宫出土的地宫碑记载,西塔创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东塔形制与西塔相近,建造年代应相隔不远。
第六批国保,砖塔系禅房寺的一部分,故名禅房寺砖塔。《大同府志》载:“禅房山东北距府治六十里,高七里,盘距四十里,西连怀仁马石岭,北连七峰山之月窟岭,一峰壁立,土人名丈人峰,上有石浮图寺,辽建。”。塔为六角七级,高约15米,实心砖石结构。塔坐为须弥座,用规整的长方形石料砌就,石间不用灰泥而用木榫。最上雕有莲瓣。再上面为束腰,雕有莲花、牡丹、童子等。六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上枋每面各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莲珠束腰两层。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后历代均有修建。开福寺原为三进院,现存大雄宝殿、献殿、戏台。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献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柱头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后乳通檐用三柱。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据碑刻记载,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金大定明昌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两代补修。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后大殿。寺内存有唐、宋、元、明、清碑碣7通,唐九级造像幢一座,北宋经幢和云牌等珍贵文物。
第六批国保,创建于金大安二年,明清均有增修。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大殿、角殿、耳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山门、戏楼、钟鼓楼等,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灵泽王大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金、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其中中殿为金代遗构。庙坐北朝南,两进院。现存建筑有山门、中殿、后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及廊庑等。中殿居院内中央,创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
第六批国保,据庙内碑载,始建于宋代,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风格。庙坐北朝南,原是一个三进院的大型庙宇,现仅存献亭、天齐殿、后宫等建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献亭为明代建筑,建于一方形台基上,台基四周围以石雕栏杆,栏杆的石柱上雕石狮、石猴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逼真。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无考,明清均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拜殿、正殿、配房、配殿等。其中正殿为金代遗构,山门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屋顶筒板布瓦,琉璃剪边。斗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前乳通檐用四柱。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金、明、清时代。一进院落,依地势分为三层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耳房、配房。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正殿为金代遗构,戏台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正殿,两侧有耳殿、厢房等。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内四椽上置平梁,用脊瓜柱,大叉手。殿顶琉璃脊兽,施筒板布瓦。前檐斗五铺作单抄双下昂。
乡宁寿圣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正殿和钟楼。正殿为宋代原构,钟楼为元代所建。
创建于金太和五年,因寺中有土雕大佛一尊,俗称“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南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大佛阁依崖而建,坐西朝东,建在高1米的月台上,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底层前檐施五踩异形斗。前半部为砖石券窑洞,后半部为土券窑洞,建筑面积205.6平方米。阁内土雕大佛――阿弥陀佛高10余米,结跏跌坐,左右各塑一尊胁侍菩萨,高3.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