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原名隆兴寺。北宋咸平二年重修后更为现名。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现仅存建筑大雄宝殿、后殿、西配殿。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坐北朝南,大雄宝殿居寺院正中,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
第六批国保,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有献殿、正殿、姜殿、两侧配有钟、鼓楼。庙内现存清代碑碣8通。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姜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正殿檐下斗栱题有“至元二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字样。现存建筑献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建筑。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献殿、正殿,正殿左右各有耳殿三间,东西两侧有配殿廊房等。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院,建筑规模宏大。下院建筑有舞台、看楼、香积厨等。上院有山门、太子殿、正殿、耳殿、厢房等。山门为三道门洞,在西面的拱券式门洞上方,有明代石刻一块,上面刻有“古中庙”三个大字。太子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无梁,所以亦称无梁殿。
创建于唐贞观八年,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修,清乾隆十年再次进行修葺。原建筑规模宏大,现仅存元代玉皇殿。玉皇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后乳用三柱。殿内现存唐贞观八年(634年)元始天尊孝碑一通。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庙坐北朝南。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内四椽底部有 “元大德八年重修” 等题记。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结构。元代建筑,柱头、斗拱等木结构构建均为元代遗物,雕刻有精美花纹,极为珍贵。垣曲二郎庙北殿是现存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元代建筑之一,其造型浑厚古朴,木构建筑特色明显。
创建年代不祥,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为元代遗构。庙坐北朝南,戏台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前檐施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通达前后檐用二柱。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前檐施通长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通达前后檐用三柱。
据《昔阳县志》载,创建于宋熙宁二年,明洪武十四年与寿圣寺合并称北寺,元、明、清各代屡有修缮,解放后县粮食局占用。坐北朝南,包括前后大殿、左右配殿。四殿梁架融为一体,屋顶殿身互相衔接,中间围成天井式院落。五十年代拆去四面大殿四周外檐斗,改为砖式墙壁,面向院内的四周檐部斗拱共计33朵,保存完好。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相传为晋代所建。据明“《永乐大典》辽州志”记载,宋政和八年已有。据元代石碑记载,该殿重建于元大德元年。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下檐斗一斗二升,上檐为单昂斗,柱头卷刹明显,柱楚石为青石覆盆式、宝装莲瓣式和鼓式三种,雕工精细,图案清晰。屋顶瓦、脊、仙人、走兽全为绿色琉璃,殿内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对乳通檐用三柱。为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献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无栏额,前檐施粗圆木通面额,额上施斗11朵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其上施驼峰承接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与叉手,四椽与平梁上皆施彩绘,与大殿同期,为四椽通达前后檐。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庙内建筑大多已毁,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无栏额,前檐明间和次间施粗圆木通面额,上施斗七朵为四铺作单下昂。稍间无补间,为明清改建。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对后乳用三柱。梁上均绘有彩绘。檩上有元至正七年、明成化、嘉靖、万历、清道光五年重修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