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始建于汉代,毁于兵火,明嘉靖二十一年重建。寺院坐西朝东,现存过殿、配殿和正殿,占地面积为1144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蓝琉璃剪边,施五踩斗,正殿和过殿内有彩塑13尊。正殿两山及后墙绘有佛教故事壁画80余平方米。
始建于唐,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寺址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黑龙殿、文殊阁(红叶洞)。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有彩塑14尊,两山及后墙满绘佛教故事壁画,与建筑同期,均为明代早期作品。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寺坐南朝北,包括寺院、塔院、碑廊院。建筑前低后高, 错落有致。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二门、三门、大雄宝殿(二层为三圣阁)、禅堂、客堂、方丈院、过殿、后殿。大雄宝殿为砖仿木无梁结构,内存三尊铜、铁质佛像, 其中阿弥陀佛为明代贴金铜像,是一件艺术珍品,上层三圣阁上有砖雕藻井,垂柱斗拱,交相叠涩,造型巧妙华丽,是无梁式殿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阁内观音为明代彩塑。
第六批国保,现仅存大成殿和影壁。大成殿为明正统四年所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282.48平方米。前檐斗五踩双昂,后檐及两侧均为五踩单昂。梁架结构简洁,为六椽通达前后檐。
第六批国保。坐北朝南,砖砌台基,石条压面,高0.9米,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口施用粗大的额枋,五铺作双下昂斗,当心间施五铺作双抄斗,后檐斗五铺作双抄。四架椽屋用三柱结构,四椽上施月梁式平梁。
第六批国保,俗称“西大寺”。始建于明代,清代曾进行过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4317平方米,单檐庑殿顶。斗六踩重计心造。后檐当心间置转角斗一朵。殿内使用“移柱法”和“减柱法”,突出了佛坛的位置。内塑三世佛,身后有背光悬浮着人物、鬼神等,佛坛至背光高达九米。释迦牟尼佛两侧有二弟子侍立左右,护法天王手持剑、戟,相对并列。殿内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均坐于长12.9米、宽0.39米、高0.93米的长坛上。
第六批国保,亦称润城小城,始建于明祟祯十一年。整座城池建于一个土岗之上,周围沁河环绕。因沁河古称洎水,故称砥洎城,城内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均为明代遗构。城内文昌阁现存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杨载简所记“山城一览”碑一通,上刻此城建设规划图,是了解城池原貌的实物资料。
第六批国保,原名法花寺,始建于唐代,明宣德三年重修。寺坐北朝南,是一座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毗卢殿、钟鼓二楼、观音殿、地藏殿、东西厢房和朵殿。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宏伟壮观。
第六批国保,距离雁门关5公里。始建于辽乾享元年,明洪武及万历年间重建,原为夯土城墙,明代重修包砖。古城东西宽338米,南北长498米,城周长1654.94米,城墙高8米,顶宽3.4米,有马面12座,望楼4座,东、南、西城门楼3座,古城墙除城垛口损坏严重外,其余保存较完整。城内有四街八巷,烽火台一座、戏台一座,现存的古庭院落依稀,古韵犹存。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元泰定二年毁于兵火,泰定3年重建公廨厅堂等。明洪武三年重建上党门门庭。洪武三十一年增建右侧钟楼。成化七年增建左侧鼓楼。弘治三年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府衙坐北朝南,现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
明清时期晋商巨贾渠氏家族所建的院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院落为城堡式,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有240间房屋。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格局。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现辟为晋商文化博物馆。
第六批国保,为宋代“甘露堂”原址,现存作坊遗址为堡墙式院落,由南北两组院落组成。据《北齐书》记载,杏花村的酿造史自北齐河清年间始,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1500年没有间断。北院为酿酒作坊原址。有五个院落,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遗存清代酿酒作坊,且遗存有埋入地下的发酵地缸。院内有一古井,为元代,古井上建亭,名曰“古井亭”,亭依墙而构,墙上嵌有傅山手书“得造花香”碑一块,此井至民国间一直是汾酒酿造专用水源。院内还保存明代酿酒所用的甑筒一个。作坊遗址保存完整,反映了汾酒文化的传承,是一处十分珍贵的酿酒业实物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