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年代不详,北宋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华州大地震时塌毁,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寺已不存。寺址占地约2万平方米。塔高9层30余米,方形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正方形。有36券形门道,方向略偏,下层每边长6米。塔身底层南辟券门,额书“镇风宝塔”。二层以上每面辟券龛或假龛(隔层真假相间)。一二层檐下施砖雕斗拱及挂落。塔顶平砖攒尖,塔刹已毁。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据明代万历《咸阳县新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经过明天顺三年、万历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庆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绪十四年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12栋,占地12.78亩,被辟为咸阳博物馆。2006年,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山古建筑群,又称李自成行宫,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北盘龙山上,总占地面积1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建筑群依山而修,为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修建的行宫,是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主要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建筑组成。2006年5月25日,盘龙山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氏庄园,又称姜氏庄院、姜氏宅院,占地面积40亩,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姜氏庄园是清代财主姜耀祖监修的私宅,由院前、上院、中院、下院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同时有砖、木、石三雕艺术镶嵌其中,具有历史艺术价值。2003年9月24日,姜氏庄园被公布为第四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姜氏庄园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图义仓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开建,在朝邑县城原丰图义仓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占地面积为11039平方米。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夯土筑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丰图义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粮仓方面提供了历史资料,并对研究清末期关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军事攻防提供了资料。1992年4月20日,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各边长6米,共7层,通高约22米。第一层南面辟券门,北开佛龛,檐下施斗拱及替木,二、三层施平座。塔身各层间隔一面设真门或砖雕假门与直棂窗。塔保存较好,对研究宋塔风格和建造技术及佛教艺术史有重要价值。
始建于元至元十三年,元大德六年建三清宫(即老君殿),构成了以玉泉阁、三清宫为主的建筑群。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修。清代多次维修。
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天水地区最大、最古老,且富有民族风格的清真寺,其建筑、石碑、匾额、陨石、经卷及建筑木雕等寺藏文物是研究天水乃至甘肃伊斯兰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明弘治五年始建,弘治八年建成,是一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对研究我省明清建筑的风格、建筑技术史有重要价值。
建于元大德元年,明洪武初年重修,清代多次修缮。大殿坐北朝南,占地14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筒瓦,面阔五间(14米),进深四间(10米),高9米,梁枋构件均有彩绘,收山、出檐较深,脊饰龙凤、牡丹、莲、菊等纹饰,两进间墙上嵌饰琉璃蟠龙等。殿前现存元至正、明嘉靖和清道光石碑各1通。
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燹,康熙七年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修葺。楼东南角悬唐钟一口,北有光绪二十四年立的“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一通。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建筑制度、建筑史和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
始建于明,为慈云精舍,清康熙年间甘州番僧阿札木苏(法名郎法)创建该寺,清雍正十年(1732)由郎法弟子刘劳藏等主修完工。坐西向东,原寺建有大殿、配殿、天王殿、观音殿、藏经楼等,现仅存观音殿、藏经楼及配殿。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建筑特点和建筑史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