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堆积厚,既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也有秦汉时期墓葬及遗物。遗址周围还发现了同时期的聚落址,面积均在1~3万平方米。西山遗址是达溪河流域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史前遗址,具有大型中心聚落的特点,是仰韶文化向西北发展的重要实证,对研究西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是四坝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对研究黑河流域史前文化面貌和序列具有重要意义。缸缸洼遗址发现的铜渣等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铜器制作及冶炼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中心地区为沙土梁,远眺红如烈火,故名。包含有马厂、齐家、四坝文化三种内涵的文化遗址,是目前甘肃境内齐家文化和马厂类型分布的北界。遗址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包含物多,是研究黑河流域史前文化面貌的重要遗址。遗址发现大量与冶铜相关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冶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包括白土崖和古城塬两处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商周、春秋战国和汉代。李崖遗址面积大,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对研究陇东南地区早期文化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以及商周文化向西的传播、秦早期文化,特别是秦早期都邑的位置等有重大价值。
石沟坪遗址位于礼县石桥乡圣泉村,大部分布在西汉水和干沟交汇处的台地上,面积约40万平方米。分属仰韶文化晚期、常山下层和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西周、春秋和汉代等。石沟坪遗址内涵丰富,是研究西汉水上游史前文化演变和早期秦文化的起源以及西汉水上游地区史前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等课题的重要遗址。
1977年发现,1978年秋,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95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1~7米。遗迹主要有齐家文化和西周的袋状灰坑、不规则灰层、白灰面半地穴住室、夯土基址、祭祀坑、墓葬等。桥村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是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和周文化聚落遗址,并见汉代以来的遗迹和遗物,是泾渭流域的重要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研究价值。
马家塬遗址是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战国时期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战国墓地发现的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是新发现的一种墓葬形制,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为战国时期西戎文化以及秦戎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砂锅梁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包含物丰富,文化内涵相对单纯,对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发现的冶铜或铜器加工遗物,为研究我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冶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继玉门火烧沟遗址之后,又一处较大规模且经科学发掘的四坝文化遗址,为全面认识四坝文化的内涵和面貌提供了丰富资料。遗址发现的农作物炭化籽粒年代早到距今5000±159年前后,其中小麦是我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农作物品种,为研究我国小麦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命名地,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对研究青铜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面貌及当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意义。1924年发现。遗址分为辛店村骆驼崖与石郭家村石家坪两个片区。经钻探、发掘证实,骆驼崖为居住区,面积9600平方米;石家坪区为墓葬区,面积10.7万平方米。
三角城遗址是一处集西周至春秋时期城址、墓葬群以及房址、窖穴、祭祀坑为一体的大型遗址。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延续时间较长,对深入研究沙井文化内涵、河西走廊史前文化以及先秦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秦始皇修直道(前212~前210年),起咸阳,达九原(今内蒙包头),延连700余千米,其中甘肃段是要害地段。直道南自陕西旬邑入甘肃正宁,北自华池出省境入陕西吴起,境内全长约3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