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历代长沙王及王后的陵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起天马山、北至望城县玫瑰园的狭长地带,大多于湘江西岸沿低矮山丘蔓延。已知有王陵26座,其中望城坡、象鼻嘴和风蓬岭等汉墓经过考古发掘。墓葬形制为竖穴岩坑墓,黄肠题凑葬制,出土大量文物,为研究汉代诸侯王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宋代著名理学家张栻及其父抗金名将张浚之墓冢。官山村官山山麓,背依九曲奇峰,循峰而下有马蹄形小山名罗带山,山的东端为张浚墓,西端为张栻墓。墓周砌花岗石,以三合土封顶。墓碑高1.5米,宽0.8米,上刻“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前立石柱4根,山下有南轩祠。明大学士杨建和撰碑记。1967年墓、祠、华表均被毁,1981年修复墓冢、墓围。现墓长11.2米,宽10米,墓围直径5米,墓高2米,墓碑尚存。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又称"回回坟"。相传唐代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塞义德·艾比·宛葛斯广州归真后,安葬于此。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棺也称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位于重庆市巫溪县白鹿镇香树村,距巫溪县城21公里,分布在大宁河支流东溪河荆竹峡西岸。棺木岩悬崖绝壁之上,高出河面100-140米,有2000多年历史,是研究巴楚文化交融及古代少数民族族属葬制的实物资料,2013年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