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室阙由凿石砌成,通高3.96米,分东西二阙,阙门间距6.75米,东阙高3.92米,西阙高3.96米。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西阙有隶篆参半的铭文。
少室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东麓,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大约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两阙结构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
位于登封市区北1.5千米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延光二年(123)东汉颍川太守朱宠建。以凿石雕刻砌成,分东西二阙,现存高3.17米。西阙北面有两方阙铭,一方为启母阙铭,篆书,内容主要是赞颂夏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启母阙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世界历史学金石雕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阙顶上雕刻的建筑构件的外形对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嵩岳寺塔,一座密檐式佛塔。该塔建成于北魏正光(520年~525年)年间,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塔,同时该塔也被认定为中国其他密檐式塔的原型。1961年,嵩岳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嵩岳寺塔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保存完好的元代天文观测仪器,创建于元朝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距今已有730多年历史,其功能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全国所建的27个观测站的中心天文台,也是现在仅存的一处。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藏禅师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6千米处的嵩岳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结构砖塔。该塔创建于唐天宝五年(746),除塔刹为石雕外,全由青砖砌筑。塔由基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
初祖庵是为纪念达摩而建的寺院。印度高僧达摩泛海至此,面壁九年,传授禅宗,被推崇为鼻祖。现存山门、大殿、千佛阁等。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为我国较早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供达摩和禅宗二、三、四、五祖像,石柱雕有武士、游龙、舞凤、群鹤闹莲等雕刻精美。少林寺西的塔林占地1.4万平方米,墓塔二百多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
又名河洛康家,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是明清以来对“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 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 。
属曹洞宗,与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称为嵩山之名刹。作为元至清时代古建筑,2001年6月,会善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永泰寺塔,系唐代密檐式砖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24米。塔身之上为11层密檐,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的宝刹。塔周围有金代均庵主塔,明代肃然无为普同之塔,都是永泰寺的附属建筑。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王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庙,即嵩山中岳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点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中岳庙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