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6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
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为200亩,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始建于西周初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定都,其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为国都,历4代共330多年,加上之前的东周,都城史有540多年。由于东周城被确定较晚,主要是东汉、北魏两代,习惯上仍称其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的洛河之畔。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作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同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并持续至今。
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1983年春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多次发掘。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遗址,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唐高宗称其“中兹宇宙,均朝宗于万国”,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沿用至五代北宋,共530余年,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隋唐洛阳城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外郭城、上阳宫等,全域约51.9平方千米,有3市109坊。
西晋辟雍碑,1931年出土于洛阳东郊15公里,偃师市大郊村北,原西晋太学遗址,今保存在东大郊村。1996年国务院公布辟雍碑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唐志斋石刻,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新安县,是一处收藏有大量西晋(公元265~316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石刻的斋院,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墓志铭博物馆,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邙山陵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恭陵神道两侧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潞泽会馆(现洛阳民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关新街南头,俗称东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占地15000多平方米。原为山西潞安府、泽州府商人所建,是当时潞安府、泽州府两府(即今长治、晋城两市),在洛阳商人聚会之所。
王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红山乡王湾村北。遗址在涧河右岸第一台地上,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它的西北与有仰韶、周代文化遗存的史家湾村隔河相望。2006年5月,王湾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