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一座较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被众多国家权威专家公认为“天下第一会馆”。
张衡墓园(张衡博物馆)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长眠之地。1988年元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规划占地38000平方米,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张衡墓园工程已初具规模,整个墓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汉阙、山门、门房、拜殿、角楼、石像生、浑天仪、地动仪雕塑景点组成,其内举办有《张衡生平成就展》,翔实生动地介绍了张衡卓越的一生及其发明创造。
张仲景墓,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张仲景墓经历代多次修葺,明崇祯年间再次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又在墓地修建医圣祠。1959年郭沫若于汉阙大门题写"医圣祠"。1988年,张仲景墓及医圣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故城西郊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躬耕于南阳”的旧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处,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策”就发生在这里。
内乡县衙,位于内乡县城东大街,是中国古代的官署衙门,是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也是中国古代官衙建筑的历史标本。内乡县衙是以北京故宫为蓝本,汲取长江南北的建筑风格设计而成的一座封建官衙,占地面积470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8进,房舍260余间。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有“天下第一衙”之称。
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府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余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封建社会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2001年南阳府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位置险要,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1987年,荆紫关镇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6月,荆紫关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房庄冶铁遗址是汉代南阳郡“阳一”铁工场所在地。瓦房庄冶铁遗址是以铸造为主,兼营炒钢、锻造的一处大型铁制品工厂,通过对其中12件铁器化验分析,其中9件农具是韧性铸铁、2件是铸铁脱碳钢、1件是球墨铸铁,这说明当时南阳的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泗洲寺塔位于河南省唐河县新春路北段,是河南省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古塔之一,有“泗洲寺塔离天一丈八”之称,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石桥鄂城寺位于科圣张衡故里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张衡高中院内,因汉代属西鄂县,故名。今为河南省南阳市第11高中校址。寺内有宋元符二年(1099年)石狮一对,学校院内。另有古建筑隋塔,在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鄂城寺塔东邻白河、张衡故里夏村,西近张衡墓园及平子读书台,再西侧为汉代西鄂县古城址。
香严寺景区位于淅川县仓房镇境内白崖山中,东临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是以千年古刹香严寺为核心景观的AAAA级景区。河南省四大名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朝开元二年(714),为唐肃宗、唐代宗两朝国师慧忠的修炼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