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庙为二进院落,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角殿、老君殿、土地殿等。昭泽王是唐懿宗咸通年间襄垣民间一位姓焦侠士,因精通阴阳地理之术,为民惩恶扬善、除魔降雨,历代受封昭泽王,深受民众崇拜并筑庙祭之。庙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清乾隆、民国年间屡有修葺。
第六批国保,据光绪八年《长子县志》及碑载,元、明、清共九次修葺和增建。现存建筑有中殿和后殿,中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两殿均使用减柱造,建筑布局及用材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
第六批国保,俗称禹王庙,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皆有修葺。一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正殿,东西两侧为配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前乳袱用三柱。
第六批国保,创建年代无考。据大殿正脊大吻、正门门扇题记,明万历四十一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五凤楼和东配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所建。观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五凤楼)、拜厅、后殿;两侧有配殿、钟鼓楼。凌霄宝殿为明清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
真泽宫俗称二仙庙、奶奶庙,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二仙宫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有牌坊、山门、当央殿、真泽寝宫、圣公母大殿。真泽宫现存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碑碣38通。
第六批国保,始建年代无考。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中轴线依次有戏台、水陆殿、五方佛殿,殿前左右各有廊房七间。五方佛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梁枋用材较大,梁架结构为四椽对后乳通檐用三柱,元代特征显著。殿内两山及后墙保留有壁画。水陆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后门下有题记“成化五年造・・・・・・”。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元元贞二年至大德四年(1296―1300年)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大成殿、东庑殿、藏书楼。大成殿始建于金天会年间,元代元贞二年将三间改建为五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为六铺作单抄三下昂,梁架结构为五椽对后乳通檐用三柱。前檐装修已被后人改制。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元泰定二年毁于兵火,泰定3年重建公廨厅堂等。明洪武三年重建上党门门庭。洪武三十一年增建右侧钟楼。成化七年增建左侧鼓楼。弘治三年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府衙坐北朝南,现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
第六批国保,原名宝岩寺,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开凿年代从明弘治十七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止,历时60余年。石窟和建筑坐北朝南,依崖布列,现存七进院,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木构建筑有延寿殿、关公殿、丈八佛殿等34间,寺内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
第六批国保,黄崖洞兵工厂是在1939年将韩庄修械所迁到此地扩建而成的,当时年生产武器可装备16个团,主要供给华北战场。1943年日军侵入兵工厂,工厂破坏严重,遂撤往平顺西安村。
西周黎侯墓地的大型墓葬属于诸侯级别的规模,考古发掘与有关文献中记载的黎侯多有印证,为研究西周时期黎国的历史提供了详实的材料。出土的铁器也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05~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钻探面积近3万平方米,探明的墓葬有92座,其中带墓道的大型墓3座、中型墓15座,其余为小型墓。共发掘墓葬10座,其中大型墓葬2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3座。出土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两千余件。出土带铭青铜器4件。
第七批国保,据《屯留县志》记载,金禅寺始建于唐代。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砖塔。中空,边长约2.5米,高9层,塔刹已毁,残高11.1米。塔身底部为红砂岩包砌的方形基座,边长约3.3米,高0.98米。现塔身上保留有 1945年上党战役所留下的弹痕,因此也成为上党战役的历史见证物。先师和尚舍利塔为山西为数不多的唐代密檐式砖塔,其造型、结构及塔身仿木构砖雕等,对于研究山西古塔发展演变具有重要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