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清代称为三教堂。庙院长59.4米,宽23.3米,占地面积约1180平米,布局随三层台地而建,坐北朝南,大殿位于最上层,建于北宋时期。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小张村碧云寺大殿建筑规制符合晋东南地区北宋中晚期建筑的特点,是珍贵的北宋木构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史料与碑刻均无相关记载。通过对庙内殿宇与晋东南地区相同建筑对比,该庙中殿为北宋晚期,后殿为金代,后殿东朵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玉皇庙前后分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门楼、前殿遗址、献殿、中殿、后殿,山门和后殿两侧分别设耳房、朵殿,西侧辟跨院。布村玉皇庙反映出当地宋金时期庙宇布局的特点,特别是中殿,对研究北宋晚期建筑形制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有大殿、山门、东西厢房等。现存大殿为金代建筑,附属建筑均已坍塌,仅存基址。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938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韩坊村尧王庙大殿中现存斗栱、梁架等大木作构件仍为金代遗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潞安府志》、《长子县志》及庙内重修题刻记载,庙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 前后,元、明、清时期重修。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增建舞楼。寺内原有山门、舞楼、献亭、大殿、寝宫等,现仅存大殿为金代建筑。长子崔府君庙大殿的斗栱、梁架等大部分构件为金代原物,保持金代建筑的风格,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县志记载,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明成化七年、明万历十九年和清代曾有修葺,至今仍是出入北门的唯一路径。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南北长33.6米,东西宽8.34米。桥体采用纵联式砌筑法拱券技术,桥孔跨度长20米,券口距河中心底部高度15米。襄垣永惠桥体现了山西南部的造桥工艺,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第七批国保,现存有大成门、大成殿、东西耳殿和东西厢房。据志书与庙内金石题刻记载,始建于金泰和至大安三年,元至治元年重修。其中大成殿为金代建筑,山门建于明代,其余皆为清、民国时期建筑。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庙内现存清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碑记和大殿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题记。三教堂中轴线保存有:献殿、大殿。大殿两侧设朵殿,殿前仅存东厢房。现存大殿为金代建筑,献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清、民国时期建筑。义合三教堂建筑格局基本完整,大殿、献殿的时代特征也较明显,为研究这一地区金元时期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
第七批国保,庙始建年代不详,仅存大殿和献殿。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占地面积 2891平方米。大殿檐柱上有金大定甲辰(1184年) 施柱题记,门枕石上有金明昌五年(1194年) 题记。另外,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重修碑记》 记载了庙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砖砌正殿、创立香亭、栽培树木、修筑墙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移舞楼、重修庙房等。现存大殿为金代遗构,献殿为清代建筑。
第七批国保,坐北朝南,现仅存大殿及朵殿。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朵殿为清代建筑。前万户汤王庙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其梁架部分、斗栱等大木作构件基本为原物,带有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据庙内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年),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时期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二进院,占地面积约为 1550平方米。庙院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正殿,两侧有钟、鼓楼及东西耳殿。庄头天仙庙正殿主体保存基本完整,元代结构特征明显,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七批国保,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明崇祯、清乾隆、同治年间均有重修。庙内仅存献殿和大殿,大殿为元代建筑,献殿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占地面积约为 1600平方米。中漳伏羲庙主要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大殿斗栱、梁架等大木作部分均为原构,具有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为研究当地元代建筑提供了实例。
第七批国保。创建于唐乾宁元年,唐至明清皆有修葺,现仅存大殿、献殿,其中大殿为元代建筑。献殿为明万历二十六年筑。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 16.97米,东西宽 15.32米,占地面积约 25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