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原为七层,高30.18米,现存六层,高21.75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在造型和结构上体现了宋代建筑特征,是宋代建筑与砖雕艺术结合的体现,对研究西北地区砖石结构建筑有重要价值。
又名正觉院或西山寺。原专指佛教禅宗四祖大医禅师道信创建的寺院。现泛指包括西山(又名破额山、双峰山)、毗卢塔、鲁班亭、灵润桥(俗称花桥)、碧玉流、传法洞、夹木石等景点在内的禅宗圣迹。
一处土筑古城。平面呈空心“十”字型,城垣上筑有八个角,但八角均被削去后又在八个角各筑角墩,形成八角36个面,俗称“八角城”。城周有护城河,宽4.5米,深3.5米。城内采集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及宋代各种年号的货币,并出土有筒瓦、础石、板瓦等,据考为唐代的雕窝城。城垣保存较完整,对研究古城建筑史和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
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堡垒。汉王城、霸王城(古代分别称为西、东广武城)中隔广武涧(亦称鸿沟),东西相峙于广武山上。汉王城为刘邦所建,霸王城为项羽构筑。两城的规模较大,虽然由于黄河水的长期南侵冲刷,致使北城墙全部及城内大部沦入河水,但部分东西城墙和大部分南城墙仍较好地保留了下来。
第五批国保,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
第五批国保,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 (字鸣犊)而建的祭祀建筑。祠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有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宋元丰八年(公元1078年)八月二十四日汾水涨溢,遂易今庙,重修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明清续修,其中献亭、大殿均为元代遗构。
民国十五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昌,国民革命重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同年12月,一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到达武汉。
水陆庵原名水陆殿,为六朝古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
祭祀西汉名将纪信的庙宇。纪信祠始建于金代,经明、清、民国多次维修扩建,现占地3500平方米,东西最宽23米,南北长152.2米,三门四进,包括南北中轴线建筑和轴线两侧的建筑,主要有木牌楼、砖雕门楼、五凤楼及钟鼓楼、西看楼、拜厅、献殿、大殿、寝宫等。
石窟保存较好,对研究省内东部地区石窟特征和佛教艺术有重要价值。分布在长500、高80米的三处崖壁上。洞列三层,计窟龛19座。有北魏、北周石造像18尊、泥塑55身、宋代壁画1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