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是一座城堡式古老村落,依山傍水,现存建筑大多是明、清之遗构。郭峪城是为避难自保而修的防御性建筑,修建于明崇祯八年。城中央有防御建筑“豫楼” ,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计七层,高33.3米。村中现存碑碣一百余块,不仅文字精美,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史实。
第七批国保,地处平陆县20km的中条山北麓,是历史上河东(运城)盐池的产品运销秦、豫的主要通道。该盐道开凿年代久远,留存有众多重要文化遗迹,其内涵十分丰富,是探索河东(运城)盐池开发史、古代交通史以及解盐或潞盐运销史的重要遗迹。
秦王寨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枣树沟行政村西,遗址长约400米,宽约50米,遗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之一,以其文化内涵命名的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代表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一种重要类型。
据传始建于唐代,原建筑多已被毁,现仅存建于辽代的大殿和后代修缮的天王殿、金刚殿。现存木结构为辽代遗物,为目前仅存世的八大辽代建筑之一
留村石墓群在荣成宁津街道办事处留村村西约70米农田内,有10座石墓,其中7座保存较完好。留村石墓群的元代石墓形制较特殊,为研究宁津地区元代的葬俗、葬制提供了科学资料。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庙又称昊天宫,也叫无梁殿,位于孤山堡北门外1公里处,这里曾见证了巾帼豪杰折赛花和北宋名将杨继业的美好爱情故事。七星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大殿、前庭两处主体建筑。大殿屋顶为九脊歇山式,殿前过道为卷棚式,单檐斗拱,磨砖对缝,从底到顶,以砖砌成,融合有西北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民族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据考证,始筑于东周,西汉为胶西郡国、高密国都城,东汉为北海国属县、侯国的古城址,总面积约337万平方米,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郡国都城规划的典型代表,能够反映特定时代整体地域的典型风格,为研究春秋战国至两汉诸侯王国城邑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019年,高密故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鲁北地区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遗址东西长75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37万平方米,中心部分1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3米,内涵丰富。在392号墓中,发现墓主颅骨右侧顶骨的靠后部有一直径为31×2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缺损,推测墓主生前曾施行过开颅手术,且术后长时间存活。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距今5000年以前,比中国以前发现的开颅术实例提前了1000余年。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四坝文化火烧沟类型的遗址与墓葬共存的遗址。经炭14测定,年代距今3500年,是继齐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支地方文化。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早期的过渡阶段的地方文化、民族活动情况以及与马厂、齐家文化的关系、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