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的重臣姚广孝的墓塔。始建于永乐十六年,于宣德元年建成。该塔是一座八角九级的砖石重檐塔,高33米,顶部塔刹高3米。
菩提寺是中原八大名寺之一,1982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7078平方米,现有房舍82间,保持着清代建筑风格。2013年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南宋度宗咸淳六年重建,无影塔形制古朴、年代确凿,可作为武汉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同时对研究佛教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无影塔形制古朴、年代确凿,可作为武汉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同时对研究佛教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五批国保,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
南武城是曾参和澹台灭明的故里。城遗址西北、南两面有苍山、南城山、开明山为屏障,东、北两面有用黄土夯筑的城墙,构成半圆形城郭。遗址东边有曾点墓和澹台灭明墓。《史记》、《左传》、《论语》等都有对南武城和在南武城发生的历史事件及与此有关的历史人物的记述。根据史料考证,南武城的建城时间在东周中期的公元前554年(鲁襄公十九年)。此时,已处于春秋末期,诸侯割据造成了周王朝内部日趋动荡不安,鲁襄公为抵御齐国而在这一战略要地筑城。
始建于明天顺七年至八年间(1463-1464年)。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清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充分显示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大同鼓楼外观呈方形,面阔、共三层且均为进深三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2019年10月,大同鼓楼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洪武十年,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蔚州卫指挥史周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辟东、西、南三门,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与三门遥相对峙。据《蔚州志》记载,昔日城垣有楼阁24座,独此楼最为弘整高峻,雄伟壮观。
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一座古老庙宇,以保存有精美的古代壁画而闻名。寺院面积23亩,建筑12座,依次为:山门、照壁、释迦殿、钟楼、鼓楼、毗卢殿、文物展室、文物库房等,其中释迦殿、毗卢殿均绘有明代壁画。
第四批国保,是原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庙毁,万历年间改建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对结义庙进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楼。
原名大云禅寺。据清乾隆二十八年《浑源县志》载:“大云寺旧志大云禅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龙山为上院,一在城西荆庄为下院,胥元魏时建”,由此可知大云寺的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又称"回回坟"。相传唐代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塞义德·艾比·宛葛斯广州归真后,安葬于此。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