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别名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国保一号,古名三元古庙,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北隅,占地面积237平方米,为二进四合院布局,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三元里平英团遗址承载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对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革命文物价值。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 [1-3]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孔庙),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这座宏伟的古建筑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两侧的两廊、两庑、明伦堂等组成。农讲所旧址中,当年的所长办公室、教务部、军事训练部、课堂、学生宿舍等均按原貌布置,并辅有《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陈列》展览,实事求是地展示第一届至第六届农讲所的历史。
广州公社旧址,即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旧址存有大门,南、中、北三座办公楼和拘留所等建筑,占地5992平方米。文物建筑有院内大门、中楼(苏维埃政府和工人赤卫队总部)、北楼(工农红军指挥部)、南楼(警卫连部和宿舍),以及拘留所等。《广州起义》基本陈列设在北楼,中楼、南楼进行了部分复原。1961年3月4日,广州公社旧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著名古建筑群之一,据《光孝寺志》记载,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几次更改,初名制止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不久后改广字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将收缴到的英、美等国输入到中国的2万余箱、共2376254斤鸦片当众销毁在这两个池内。虎门炮台在珠江口虎门两岸。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帝国主义在广东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2 月25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提督关天培率军英勇抗击。
洪秀全故居,花都区新八景之一,始建于清代,原故居于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房屋墙基,参照客家民居形制重建。洪秀全故居景区总面积26300平方米。保护范围包括洪秀全故居、书房阁、洪氏宗祠等建筑,洪秀全青少年时期手植的龙眼树、书房阁出土的石狮子、洪仁玕故居遗址和民房墙基等文物和遗址。
位于文明路215号的钟楼礼堂。原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诞生地,也是鲁迅1927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部署国民革命的伟大事业。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88年旧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黄埔军校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