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一电台旧址是中国最早的电台,历经了北洋军阀、日伪统治和国民党政权统治。
党史专家一致认为,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
长辛店“二七”大-旧址包括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劳动补习学校旧址、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局驻地旧址、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二七烈士墓。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3年,以美国圣经会名义在北京购得一块私人地产,得到美国马里兰州圣经会的捐款,1927年拆除地上的旧建筑,8月1日举行奠基典礼。《圣经会特刊》第三期载:“此屋由长老会建筑工程师打样”,但具体为华人还是洋人则不详。1928年秋,圣经会会所建成,成为华北分销圣经之中心。
原来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傅恒的家庙。院内原来立有傅恒征伐金川的功绩碑——傅恒征西川碑(乾隆敕建碑),1986年该碑迁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中华民国时期,此地是傅恒的裔孙松椿的松公府房产,称“松公府祠堂”。1931年,国立北京大学购得此处房产,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在此建成地质学馆。
焦庄户地道,是焦庄户人民在与敌人斗争的战争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他们把初期简单的隐蔽单口洞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设计和安装了单人掩体、会议室、水缸存放处、陷阱、翻板、碾盘射击孔、地道射击孔、猪圈射击孔等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形成了南到龙湾屯、唐洞、北到大北坞的长达23华里的地道网。
梅兰芳纪念馆现有两部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东、西展室为专题展览,不定期更新展览内容。外院展览室,以大量珍贵图片扼要的介绍梅兰芳一生的艺术和社会活动。
上宅遗址,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高地上。上宅遗址地势高出泃河河床10—13米,其中二期文化堆积层是主要堆积层,出土遗物丰富,特征鲜明,其中鸟首形镂孔器和大口深腹陶罐是自身特征明显的代表性器物。上宅遗址以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前10000年—前2000年)考古的空白,在中国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上宅遗址前期的历史和后期的文化、审美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10月7日,上宅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醇亲王墓,又称七王坟,是清末第一代醇贤亲王奕譞的陵墓,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十七岁被封为醇郡王,后因协助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被赏赐亲王“世袭罔替”的恩荣,加封醇亲王爵位,是晚清显赫的家族之一,1891年,奕譞病死,死后大清按照皇帝典礼为其举行丧葬,葬于妙峰山。
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山门东向,有前殿、大殿与后罩楼,虽有改建但原有建筑基本完整。
嵩祝寺之西侧。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为乾隆21年所建。坐北朝南,从山门殿至后殿共五层殿宇。山门外有大门及红围墙。山门三间,大式硬山筒瓦大脊,门楣有石额“敕建智珠寺”。
嘉庆年间在虎坊桥畔,建湖广会馆。该地原来是私宅,历史上住过许多名人。如张之洞的爷爷,曾任监察御史的张惟寅乾隆年间住在这里。会馆原来规模较小,道光十年(1830年)集资重修,升其殿宇,建筑戏楼,添设穿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又置亭榭等,总面积约四千七百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