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分为两个部分――主院及马棚,主院为三进院落的四合院,除三进院主房为砖制拱券窑洞外,其他房屋均为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1937年至1940年间,一二九师司令部设在此宅院内,刘伯承师长、徐向前副师长、张浩政委、倪志亮参谋长及1938年接替张浩的邓小平政委在这里领导了抗日战争的众多战役,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六批国保,是一处岩洞型的岩棚遗址。遗址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烧骨等,还发现有大量破碎骨片及灰烬层。石制品多为黑色燧石制成的各式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等,尖状器制作细致规整。动物化石有犀、马、鹿、斑鹿、岩羊和绵羊等。据测定,遗址距今约2.6万年。塔水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又有人类化石及灰烬层、烧骨,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
上郭古城址位于上郭村,在村东10米处发现古城址的北墙,墙残长500米,宽7―8米,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为西周、东周时期;遗址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邱家庄墓地位于闻喜县官庄乡邱家庄村北100米战国汉墓群。
第六批国保,始建于战国,先后为战国皋狼邑、西汉皋狼县治所,十六国汉刘渊起兵反晋在此建都,称左国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南北长约3.5千米,东西宽约2.5千米,总面积近900万平方米。战国的皋狼城位于中部,城址平面呈梯形。汉代的皋狼县城和十六国时期的左国城系皋狼城内外套城,内城继续沿用战国皋狼城。外城城址平面呈喇叭型。为加强防守,在套城基础上扩充城的东部——东城。南村城址独特的布局,为研究战国至晋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古栈道地处三门抵柱以东的深山峡谷之中,古栈道遗迹20余处,累计长3000余米。在山崖凸出的栈道拐弯处、内侧岩壁上均发现纤夫挽船时绳磨下的深深槽痕。在绳槽最多的位置还发现一种立式转筒状机械装置痕迹。在五一石膏厂和老鸦石村附近栈道岩壁上分别发现“唐总章三年”和 “宋绍圣元年”题记。
第六批国保,霍州窑白瓷以粗瓷为主,细白瓷中的高足杯、折腰盘、碟较具特色,胎质粉白。烧造工艺上除开圈叠烧者外,外有垫砂、垫圈及支钉支烧,尤以五支钉支烧独具特色。碗有黑釉及外黑内白两种,碗的圈足根及碗内涩圈皆施化妆土。
窑场创烧于北宋初年,历经金、元盛烧,明清走向衰败。洪山窑品种丰富,有细白瓷、粗白瓷、黑釉瓷及黄釉瓷、柴釉瓷、青釉瓷等,以细胎白瓷的烧造量较大。洪山窑址是一处沿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完整的遗址,为研究山西古代陶瓷业的起源、发展、兴盛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六批国保,墓葬多为竖穴墓,随葬品以铜鼎、豆、壶为主,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时代为东周时期或偏早,墓群对研究东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六批国保,南北向分布,东西向排列。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现存地层表面可见的汉墓有41冢,高8――12米不等,周长50――90米,1978年洪水冲出汉墓一座,棺木经C14年代测定: (BP)2340±100年,并出土东汉草叶纹铜镜一件,91――92年发掘汉墓二座、小型汉墓44座,出土了一批汉代的陶器、铜器。
汉墓群分布在以古城镇为中心,方圆1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60余座,封土高约4――6米,封土周长30――50米。保存基本完整。包括南梨园沟河东岸汉墓25个。两岸汉墓15个、古城堡北汉墓8个、古城堡东汉墓10个。
第六批国保,据调查,目前共有三座北齐时期墓葬,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墓有夯筑封土堆,墓葬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随葬品大部分发现于墓室,该墓墓室壁画保存完整,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东山一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级别。反映了太原地区在东魏北齐时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现存地面六座封土堆,当地人俗称“王墓”。墓葬散布在黄土高原的塬峁之上,面积约8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古墓中其一为北齐中书令韩轨之墓。该六座封土墓和已探明的另1座无封土墓,同为韩轨家族墓葬。墓葬均为带天井、过洞、斜坡墓道的土洞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