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城驿—四坝文化,距今4000-3400年。遗址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400米。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文化层堆积厚,包含物丰富,为全面认识和研究我国西北地区西城驿—四坝文化的特征、分期、年代、源流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墓葬、房址、窑址、灰坑、殉马坑、路基、枯井各类遗迹现象800余处。2019年2月,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考古初评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年代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战国,出土青铜容器、青铜兵器、陶器500余件。毛家坪遗址极大丰富了周代秦文化的内涵,完善了甘肃东部秦文化的编年,为探讨秦人西迁年代提供了重要佐证,对研究中国郡县制起源以及秦代独特的车马文化有重要意义。
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批集采矿、选料、防御等于一体的采矿聚落址,对研究玉矿开采及相关的采矿技术、选料技术、行业组织、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径保尔草场玉矿和寒窑子玉矿两处遗址。
烧窑史历经宋、西夏、元、明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没有中断,具有深厚、完整的文化堆积层,是研究古代、近代北民窑方体系最完整的窑址。生产的器物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不拘一格,融汇了瓷州窑、耀州窑、山西诸窑口和景德镇等窑口的特点,形成了独特丰富的釉彩,创烧出各式各样的器形和变化多样的绘画装饰手法,是最朴素的陶瓷艺术宝库。
建于庆元四年,为南宋利州西路安抚使、武功郡开国公吴挺之陵园。吴挺墓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布局完整,结构规整,遗存包括吴挺墓和墙垣、门址、石刻、神道、神道碑等。吴挺墓神道碑由整块巨大青石雕刻而成,高4.38米,宽1.92米,厚0.47米,碑身正面碑首篆额“皇帝宸翰”四字,镌刻宋宁宗赵扩亲书的“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碑身背面为吴挺墓表,篆额“世功保蜀功德之碑”,墓表全文7680余字,详尽记述了吴挺的家世和功绩。
俗称“柏林寺”。始建于北宋,早期规模宏大,后毁于山洪,南宋时重建,清雍正年间进行了修缮。现存山门、东厢房、西厢房、前殿4座建筑,存有宋元丰元年(1078年) 《敕建广严院碑》、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新修广严院记》碑刻各1通,古柏3棵。
始建于元代,原建筑规模较大,分上、中、下三院,现存中院的大殿及其左右配殿,建筑面积约476.33平方米。大殿又称燃灯古佛殿,大式木作,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较多的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壁画和彩绘皆为明、清代表作。大殿两侧连建单檐歇山顶左右偏殿,各三间。武山圣寿寺是研究西北地区元代佛教建筑、文化的重要资料。
文庙是研究甘肃宋元建筑承袭、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遗存。元代至正年间初建,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现存文庙大成殿,建筑面积176.26平方米,面阔五间17.28米,进深五间10.20米,高9.76米。该殿明间、次间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前后搭牵用四柱,山面为六架椽屋分心前后搭牵用六柱。室内四椽栿两端为下平槫,其上为平梁、上平槫,梁中树立侏儒柱,柱顶部施丁华抹颏栱,两侧用叉手,各槫下均施襻间,各襻间均施一朵十字隔架铺作。
始建于明代,一直沿用至今。现存仓廒共计9座,自南向北一字排列,建筑面积1981.53平方米。每座仓廒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其墙体为土坯砌筑,仓廒底层为木板结构,还有专门排泄雨水的设施,结构布局严谨,设计科学合理,对研究明清时代粮仓建筑形式及西北地区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等有较高价值。
明代地区学宫建筑的杰出代表。明洪武初年修建,嘉靖二十年建筑整体形成。静宁文庙建筑面积1256.8平方米,由中、西两条轴线构成,坐北向南,对称布局,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又名观河楼塔,始建于明代,清代修葺,为七级八角实心砖塔,塔体高29.96米。塔体形制为八面棱柱状,八棱八面,共分七级。相邻各面,一至三级上下交错开龛,龛内原有彩塑佛像,现已无存。塔座东西两壁原镶嵌有“光东阙”“定西戎”的砖制阳刻浮雕匾额,后因维修取下,收藏于永昌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