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国故城是西周至战国初期的郯国都城。位于郯城县北郊的高地上。建于战国至汉代,故城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4696米。城门以青石构筑,城墙用夯土筑成。“郯国故城”是山东省年代较早、面积较大、保护较好的古城址之一,对于研究山东地区东夷古国史和周至汉时期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至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77年12月23日郯国故城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8日被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邾国故城遗址是周代邾国都城遗址,建于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共延续1100余年之久。故城总体近似长方形,周长约9200米,东西横宽2530米,南北纵长2500米,现残存古城墙约7200米,有土筑、石砌,一般高2—3米,最高处达7米,夯层坚硬,层次分明,残垣断壁,时断时续。2006年5月,邾国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偪阳故城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名曰偪阳城。台儿庄区涧头集西南约2.5公里处,南依群山,东有龙河古道。城周长3293米,当地有“九里单八步”之说。城址南北长、东西短,大体呈长方形。城中西南隅有小山,俗称“米山”。西北部有村庄,名城里村。其余皆为农田。残墙北部明显,系因清代农民义军加高旧墙,筑起了偪阳圩。现北墙高出地表4~5米,底宽20余米,整个城迹轮廓清晰可见。
东平陵故城遗址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建城于年(前204-815)。遗址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分为冶铁遗址区和一号建筑基址。南面和西面的城墙保存较完好。城墙全部由土夯筑而成,内置木骨,城内有宫殿和手工业作坊。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古代瓷窑遗址,附近有煤矿,盛产高岭土,为烧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该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特别是隋代窑炉的发现,被考古界称为北方民间第一窑,为研究我国古代窑炉的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瓷了。
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是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古寺院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出土的大批金铜造像、白陶佛像、石佛造像等佛教遗物,其质地之繁,出土数量之多,纪年铭文之全,价值之高,在国内罕见,这些佛教造像为我国佛教考古与艺术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在中国佛教艺术上占有辉煌的地位。2006年5月25日,被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里窑址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北方青瓷产地。文化层厚约40-100厘米。遗存有大量青釉瓷片。发现的黄釉陶片证明了北朝的铅釉陶器已进入一个兴盛阶段,工艺比较成熟,品种丰富多彩,标志着北方制陶的新水平。寨里窑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北方陶瓷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处于嵩山北麓浅山丘陵地带,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织机洞洞穴遗址是继周口店之后,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考古的重要发现,被誉为“河南第一洞”。2006年被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台寺遗址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北5公里诸市镇林场。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历经时间长,面积大,保存完好,对研究豫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继承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82年被遂平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店遗址是1979年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包含有龙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期遗存为主。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面积最大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遗址内最重要的发现是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还在夯土中发现用于奠基的人牲遗骸数具。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石梁河和小灌河交汇的西北岗地上,高出河床2.5至4米,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至3米。1972年发现,1978年至1980年底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曾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房基7座,窖穴268个,墓葬95座,瓮棺葬12座,出土遗物600余件,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战国和汉代遗物。仰韶文化层叠压在裴李岗文化层之上。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京广铁路从遗址的西南部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高出周围地面2-3米,文化层厚约3-5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郝家台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2万多平方米。建于郝家台龙山文化二期,距今4600年左右,是考古发现的河南龙山文化中时代最早的重要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