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座四柱三间三楼纵列在稠墅村口,一座为明天启年间所造,其余三座为清代所建。其中“褒荣坊”为施表徽商汪廷漳一族三人。汪廷漳先世迁扬州,经营盐业,富至千万,人称“铁门限”。汪氏清乾隆初期在稠墅村建有“修园”,清诗人袁枚等曾会饮于此。四座牌坊自西向东依次为:吴氏节孝坊:乾隆十五年(1750)建;旌表汪祖晖妻汪社24岁守寡未育而扶养继子38年;褒荣三世坊:乾隆二十七年建,背面书"联班贰卿",乾隆封荫汪廷璋及其父汪允信、其祖汪景星奉为奉宸苑卿(掌握皇家园林),封荫汪廷璋为资政大夫(别称贰卿,相当于尚书副职侍郎)故名;方氏节孝坊:乾隆三十九年建,旌表汪廷瑞妻方氏18岁守寡,抚养幼子侍奉公婆至终之事;父子大夫坊:崇祯元年(1628年)建,旌表奉政大夫汪克明,中宪大夫汪懋功父子。
建于明弘治年间,别名河西桥、人皮桥、寡妇桥。太平桥为十六孔拱形石桥,长度为279.78米,宽为6.9米,中间可容两辆车对开,两边各有人行走道。据史料记载,此处原有木构浮桥,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初为浮桥。元朝末年(1310~1360年)因兵乱被毁,改建 为木桥。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改建为石桥。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整修1次,清康熙56年(1717年)重修,清乾隆9年(1744年)扩建为大型石拱桥。清道光17年(1837年)和道光22年(1842年)2次遭洪水冲击受损。道光23年(1843年)重修,历时7年,于清咸丰2年(1850年)竣工,用银10万余两。清光绪11年(1885年)和光绪23年(1987年)先后整修2次,每次用银千余两。民国18年(1929年)芜屯路歙县至屯溪段建成后,该桥被利用通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