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西汉名将纪信的庙宇。纪信祠始建于金代,经明、清、民国多次维修扩建,现占地3500平方米,东西最宽23米,南北长152.2米,三门四进,包括南北中轴线建筑和轴线两侧的建筑,主要有木牌楼、砖雕门楼、五凤楼及钟鼓楼、西看楼、拜厅、献殿、大殿、寝宫等。
又称高总兵府,为清康熙年间凉州镇总兵高孟府邸。坐北向南,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式古建筑群。整个院落除第一进院落东西厢房无存外,其余建筑保存完整,是研究清代张掖政治、经济、军事、及其建筑文化的实物遗存。
东大寺是天祝县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清道光八年重建,道光二十年增建,现存鲁家堪布囊欠等15座单体建筑。建筑采用汉式建筑风格,并与藏传佛教坛城布局相结合,建筑布局及结构独特,兼具民居建筑特色。
东汉桓帝和平元年由赵億镌刻,又名《东汉故汉阳太守刘福功德颂》、《河峪关颂》。主要记载了东汉汉阳郡太守刘福善政亲民及率领民众整修关陇古道,施惠于民的显著政绩和历史事实,书法体现了书体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鲜明特点,是汉字演进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又称下窑石窟,凿于北朝时期,后经宋、西夏、清代重修,距地面三十多米,原开凿11个洞龛,从南到北分为三段,现存中段4个洞窟。1号窟残存三分之一,壁画已毁;3号窟内无壁画和造像;2号、4号窟保存较好,有西夏时期造像和壁画,题材为文殊变、普贤变、净土变等。
开凿于童子坝河东岸的崖壁上,时代可能早至十六国时期,北朝、唐代曾进行过修治,清代中晚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绘。童子寺石窟分南北二区,现存洞窟8个,主要洞窟为3座中心柱窟,窟中壁画自下而上叠加覆盖,有的多达五层,表层壁画主要是藏传佛教和《西游记》故事内容,另有部分道教题材,对研究十六国北朝以来河西石窟的开凿、佛教传播以及明清时期童子寺藏传佛教在当地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936年11月21日,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红二方面军的配合下,经过一夜激战,全歼国民党胡宗南部第七十八师二三二旅及二三四旅两个团,史称“山城堡战役”。这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旧址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甘肃省党史教育基地。
修建于民国初期,东西宽38米,南北长48米,面积约1824平方米。旧址共分两部分,南院旧址院落建筑面积278.8平方米,现保存遗留3间上房、12间厦房,是当年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锡五、副主席朱开铨等住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典型的陇东地区民居建筑。北院旧址院落原为简易民房,后损毁,2001年在原址修建了展厅,现有陕甘宁省委省政府展览、习仲勋在环县等展览。
系西道堂所属十三座大房子之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合院式布局,属“庄窠"式庄院,四周有夯土围墙,东西宽28.6米,南北长31米,墙体底宽1.5米,顶宽0.8米。院内有环绕三面的土木结构二层楼,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回廊组成,计有大小房间54间。尕路田大房子的布局、形制、功能及其使用对研究西北地区的建筑史和民族文化具有较高价值。
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对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居延遗址发掘出土的汉代简牍大部分是汉代居延边塞的屯戍档案,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制度、社会经济、文书簿籍、语言、书法等的重要史料